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甘南川西旅行报告之不可追及的记忆

0 2005-03-31 16:13: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我们经过临洮。临洮这个名字从前在长安的诗人那里也许鼎鼎有名,她那时候也许是个边塞屯兵之地,会引发无数春闺梦魇的地方。现在她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城市,普通到无法来描述。至少在我们的车穿过这个小城的路上我看不到能让我稍感新奇的东西。
临洮过去不久,到了一个叫“康家崖”的地方。我在那里下了车。这是一个丁字路口,从兰州方向来的车将会把我带到临夏甚至直接到夏河。夏河是拉卜楞寺所在的地方,是我这次旅行的重要一站。也许我有点儿心急,我没有耐心等待兰州方向来的班车,却半推半就的上了一个回族小伙子的小面包车。这个小伙子说他的车会直达临夏,实际上到了半路的广河县城就把我“转卖”给了另外一辆从广河到临夏的车子(愿真主宽恕他的罪孽)。我听说这种事情在华南一带叫作“卖猪仔”什么的,这个说法回族人自然不会同意,也许他们愿意叫作“卖羊羔”。在旅行中的某些时候,旅行者相当柔弱,跟羔羊相差不多。
从康家崖到广河县再到临夏,这一带是回民聚居的地区,属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康家崖往南一点点就是洮河,过了洮河,到达一个叫作“三甲集”的地方,在这里我看到一条大街上满满的全是戴着白帽子的男人和戴头巾的女人。那天可能是集日,路上人满为患。我看到一条标语,说是要把三甲集建设成为西北的温州什么的。我们的小面包车游过白帽子的海洋,捡了几个乘客,才算基本填满了,然后司机才心甘情愿地加快速度行驶。
从三甲集到临夏的路上,我看到了不计其数的清真寺。大概每个村子都至少有一座清真寺吧。这里的土地看起来也相当贫瘠,庄稼也长得不算好,但是他们显然舍得花钱来建造这些华丽的宗教建筑。这些清真寺有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一种吸收了中原寺庙建筑的风格,重檐斗拱,飞檐翘角,模样比较敦厚古朴,这样的清真寺一般看上去有一定的历史了。而新建的清真寺则属于比较纯粹的伊斯兰风格,细长高挑的感觉,主要是那种可能叫做“唤醒楼”的塔楼和那些高耸的装饰性柱子造成了这种印象。
在车上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回族的小伙子,在他的汽车里播放藏族的歌,而这些歌是用汉语唱的。不管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使我意识到这个地区正是汉藏回三个民族的文化交汇的地方。与中东地区的战火纷飞和非洲部族屠杀的刀光剑影相比,这个地方的祥和安宁让我感到十分快活,即使我被人卖了“猪仔”,我的心情也未受到太多影响。
我大约是在午后两三点钟到达了临夏。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据说这里是伊斯兰圣地,有“小麦加”之称。我原本以为会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事实证明这纯属一厢情愿。临夏正在以一个典型的中国内地城市为模板发展着,从街上的建筑几乎看不到伊斯兰风格,就连行人的衣着上也很难发现伊斯兰的影子。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模样?
临夏汽车站是新建的或者是新装修过的,里面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但是没有什么人。售票和检票的姑娘们或者大嫂们身穿制服,漂亮有气质,最重要的是她们很热情,这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从临夏到夏河的班车半小时一趟,我买好了票,出去取款和吃饭。取款花了很多时间和力气,因为车站附近的储蓄所关门了,我不得不背着大包走过好几个街区到市中心去。回来的时候我学乖了,我乘坐公共汽车。外出旅行到小城市去,往往会忘记公共汽车这回事儿。从市中心到汽车站的票价是五角,这使我一下子回到了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北京的公共汽车票价就是五角吧?在汽车站前面的一个饭馆里,我要了半斤手抓羊肉,一个馍,这可能是西北地区最方便最实惠也最好吃的东西。羊肉上来的时候我有点失望,因为太肥了,我只好挑拣着吃下去。付钱的时候我客气地向老板抱怨,结果那老汉说,你没说要肥的还是要瘦的呀。哦,原来是可以挑肥拣瘦的呀,我还以为是一刀切哪。
从临夏汽车站的大厅检票上车,就好像从一个时代走进另一个时代。车站大厅是新的,光鲜明亮的,宽敞的有序的,温情的,而长途车是旧的,灰暗肮脏的,拥挤的,混乱的,没有感情可言的。车站给了人一个错觉,一个假想中的承诺,让人以为通过它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通道,而实际上它并非一个开始,它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是一扇漂亮的大门,推开以后,一切都在延续,那边跟这边是一样的。说了半天废话,我的意思其实是说,我又坐上了一辆破车,跟着它在临夏城里兜了几个圈子,直到一个多小时以后,那些在城里闲逛着的乘客连同他们的货物被零散地招揽进来,然后我们才终于离开这座城市,真正上了路。秩序和效率仍然是奢望,混乱迟缓是我们时代的节奏,命中注定。都这么大的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还不能心平气和,还能真真切切地品尝到那种失落和痛楚,嘿,我真是无药可救。
车子即将出城的时候,上来了“三个半”藏民: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一个小伙子,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三个大人的衣着几乎是完全的藏族特色,从头到脚都是的。尤为夸张的是那个小姑娘腰上的银饰,有人脸那么大,正像我从前在别人拍的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其它的有藏族特色的项链,耳坠,戒指,头饰在她身上一应俱全。这身行头大概算得上她的盛装了,看得出来她为这次进城作了相当隆重的准备。这家人上车的时候,车上只有两个空位子,那小伙子坐在了我旁边,他母亲抱着小孩坐在过道那边的一个位子上,那个小姑娘则站在车门口,正好有利于我的欣赏。这家人的模样儿都挺好的,小姑娘长得还算标致,可惜牙齿不大好。这是我旅行以来,也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像藏民的藏民了,而且距离如此之近,这标志着我已经真正地接近了藏区,接近了藏民族的真面目。在旅途中,我跟旁边的小伙子聊了几句。他的汉话说得很困难,并且有些拘谨,但是态度相当友善。看起来他们是生活在牧区跟外界沟通甚少的牧民。我对他身上的藏袍表示了兴趣,因为阴雨天气渐渐有些冷,我对他袍子上的皮毛镶边有些向往。我跟他说,如果天气再冷下去,我可能要买一件同样的袍子来穿穿了。
在临夏城外,我看到路边竖着大大的标语牌,有一个上面写着“甘南是甘肃的后花园”,另一个写着“建好兰郎公路”什么的。甘南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简称,从她的首府合作市往南一直到四川西北的若尔盖一带,是连绵广袤的大草原和大湿地,是一大块世上罕有的绿色海洋。前一个标语给了我这样的画面:那些藏族牧民一直在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牛羊,可是放着放着放到人家的“后花园”里去啦;要不然就是这样:人家画了一个圈,说这就是咱们的后花园,结果把那些藏族牧民和他们的牛羊一起圈了进去。总之我是没法儿理解他们的逻辑,就是感觉出一些意淫的味道来。愿佛祖赐予提出这个口号的人以智慧,让他写一句更有意思的口号来吧。至于说到兰郎公路,指的是兰州到郎木寺的国道。郎木寺是四川与甘肃交界处的一个小镇,地跨两省。这条路是连接甘肃与四川的交通要道,同时它也贯穿了甘南到川西北的大草原,是甘南川西旅游的必经之路。这条路翻修完成以后,将会极大地改善这个地区的交通状况,但是在两三年的施工期内,这里的交通则变得异常艰难,那些知难而上的旅游者,包括我,将在这条路上得到空前绝后的新鲜体验。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