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玩转器材 > 正文

Nikkor镜头一千零一夜

0 2005-03-23 17:00: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1. 平易近人的ED镜头

AI Nikkor 180 mm f/2.8 ED起源于1970年的NIKKOR Auto 180 mm f/2.8。当时Nikon为迎接扎幌冬奥会,为新闻界设计了这款镜头。转年,1971年,该镜头正式面向公众发表。

第一支Nikkor 180mm焦距的镜头,是1953年为Nikon S发表的NIKKOR-H 180mm f/2.5,该镜头为预设光圈,巨大的尺寸和重量,使得它很不利于手持拍摄。因此,在NIKKOR Auto设计时,尽量做到轻型化,同时为了兼容Nikkor的

72mm规格,它的光圈略小,最大光圈为f/2.8,采用Ernostar结构,减小了镜头的总长。

光学设计由松井 靖担当,他工作领域极广,包括Nikon F可交换镜头设计、Nikon F2取景器光路设计以及NIKONOS镜头设计等等。NIKKOR Auto 180 mm f/2.8是他Nikon F卡口可交换镜头设计的第一件作品,该镜头是当时大光圈轻量级镜头的绝佳选择,为室内运动和舞台摄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一回介绍的AI Nikkor 180 mm f/2.8 ED发表于1981年,是AI Nikkor 180 mm f/2.8的后续产品。光学设计仍然由松井担当,为了解决轻量化前提下继续提高光学素质的问题,他采用了新型的5片5组结构,其中包含ED(Extra-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玻璃镜片。这支采用ED玻璃,获得极高光学素质的镜头,其发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采用ED玻璃的镜头意味着昂贵、笨重和大口径(如300mm f/2.8),普通摄影爱好者无缘问津。

然而,180mm f/2.8ED的发表,标志着ED镜头从此走上平民化的道路。

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当这支镜头发表后,每当路过Nikon服务中心,看到镜桶中那支戴着金色光环高傲的公主,就心动不已。虽然价格很平,可是还是负担不起。那时我主要从事天文摄影,拥有这样一支对光线微弱的星云和星团都有极其锐利描写并且在大尺寸照片上都毫不失色的镜头,无疑是我的梦想。

加入Nikon后,这是我买的第一支镜头,它给我带来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2. 结构特征

这是一支典型的5片5组望远镜头。望远镜头意味着镜头拥有凸透镜的前组和凹透镜后组。对于这支镜头,前镜光学组由三片组成,凸-凹-凸结构,后镜光学组由两片构成,凹-凸结构。ED镜片为最前面的一片,配合第二片凹透镜,

对于望远镜头常见的横向色散问题,极为成功的实现了色差校正。后光学组的凹透镜结构,使得镜头的长度得到了压缩,同时降低了枕形畸变。在这支镜头中,后镜光学组由两片组成,凹-凸结构,最后的凸透镜完全抵消了光学结构产生的枕形畸变。

另外一个特色是镜片采用超薄结构,不仅像差得到了控制,而且相比其前一代产品NIKKOR Auto 180 mm f/2.8,体积和重量大大的降低了。当然啦,其中镜筒设计者的巨大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这支镜头各种像差,例如色差啦,彗差啦得到了很棒的校正,几乎是完美无暇的。甚至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都有优异的表现。


3. 描写性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实拍性能。

就我个人的印象,我觉得有两个字可以精确的概括它的实拍表现:端正。

它忠实的捕捉主体的特征,细节上没有一丝损失,完美无暇的再现。

下面是几次实拍的体会。

早春二月,梅花刚刚开放。拍摄梅花很难,需要巧妙的安排背景,因为花朵盛开在扭曲的枝条上。这支镜头是这类题材的上佳选择,即有f/2.8的大光圈,又有180mm足够长的焦距。漂亮的散焦强化了主体,使得主体从周围杂乱的前景和背景中跃然而出,即有锐利的焦点,又有柔美的散焦,是这支镜头的卓越之处。

这里有一张星空作品,中央是猎户座。星星是点光源,这是最难表现的主题,因为极其微弱的彗差和色差就可以导致点光源周边的晕映。但是这支镜头成像水准极高,即使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表现这类主题也绰绰有余。

普通望远镜头常见的星星周围色散造成的蓝色的晕映,在这支镜头上完全看不到,整个画面上灿烂的星空形成锐利、均一的结像,即使边缘也是如此。

当光圈收小一至两档时,全画面质量更加均一。这支镜头我用了20多年了,可是印象中从来没有发现过鬼影。这是它又一个秘密,你尽可以放心的逆光拍摄,而不必担心画面上出问题。


附:历代180mm f/2.8镜头之比较

可能行文至此,多数读者都想了解历代180mm f/2.8镜头差别在哪里。

我个人比较的不多,这里姑且说一下个人印象吧。

我个人感觉锐度上NIKKOR Auto比它的后来者,两个版本的ED镜头,要来的弱一些。由于残余色差和彗差,它对于主体的描写有一点偏软,尤其是当主体有一些层次的时候。但是,有时候这种轻微的晕映有一种湿润、静谧的气氛,所以说,一味的强调镜头的锐利、低像差,有时候并不好。

另一方面,两个版本的ED镜头全画面成像极其均一,边缘根本看不到素质有什么下降。尤其是AI AF Nikkor ED,从无穷远到最近对焦距离相质都是均一而锐利,这要归功于Nikon近年产品中特有的IF(内对焦)系统。AI Nikkor ED则从无限远到中距都表现极其优异,尤其色彩是超级的通透。

三种镜头的焦外成像一样的优异,风格上有微妙的差异。NIKKOR Auto的特点是背景散焦周围有黄绿色的轮廓,而前景散焦则是紫红色,这是残余色差造成的。残余的色差不仅影响焦平面成像,而且一样可以影响前景和背景的散焦。但是AI Nikkor ED的散焦周围就几乎没有晕圈,散景很平滑。AI AF Nikkor ED也是类似的情形,它们的表现非常相似,有时候甚至知道了拍摄条件,我们还是很难从片子上把它们区分开。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觉得,AI Nikkor ED从焦平面到前景的散焦比较“硬”,而AI AF Nikkor ED则是背景散焦比较“硬”。

当然啦,镜头描写力上的差异很微妙,拍摄题材和条件不同,你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你有两支以上的此类镜头,请你自己来判断它们的差异。探索自己拥有的器材的细微差异,在不同的场合和拍摄题材下选择合适的镜头,大概也是摄影的一个乐趣吧。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