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玩转器材 > 正文

Nikkor镜头一千零一夜

0 2005-03-23 17:00: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这一回给大家讲的是W-Nikkor 35mm F1.8,Nikon S/L卡口可交换镜头。

此镜发表于1956年9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广角镜头。标配的机身为Nikon S2,翌年Nikon发表SP,然后是S3,因此确切的讲,此镜的设计理念,乃是配合SP和S3。

光学结构设计者为东秀夫技师,当年设计部副部长,设计完成于1955年冬。东氏为胁本善司(第一回中有提到)的老师,在S/L卡口Nikkor设计中有丰富的经验。

东氏对于Nikkor镜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特别是Nikkor收差平衡设计领域,东氏堪称始祖,当时在这一前沿领域开拓的,还有德国著名的Ludwig Bertele博士。

这位日本光学专家在行业外少有人知,但是他拥有的无数专利和论文,是他的成就最好的证明。他于1956年申请了大口径广角镜头的设计专利,于1959年取得了美国专利,这一新型的设计得到了认可。

当时多数35mm镜头口径在f/3.5和f/2.5,他第一个突破了f/2的限制。当时这一领域Nikon的主要竞争者Leica用了5年时间才生产出同样规格的镜头。当时设计师的主要工具是算盘和对数表,运算量非常大。顽强的意志,以及设计一流镜头的决心,是设计者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1. W-Nikkor 35mm f/1.8的结构特征

设计基于对称结构。从前组开始,分别是凸透镜、复合凸/凹透镜、光圈、凸透镜、第二组复合凸/凹透镜,结构上接近Xenotar,但是由于采用了高折射率的La系玻璃,极大的改善了畸变和球差,像场更平,锐度大大的提高了。

此镜头的秘密在于后组的复合镜片,在大口径镜头中对于改善球差和彗差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降低了边缘色散。

靠近胶片平面的凹透镜改善了像场平面。采用简单Gauss结构的镜头,超过62度的视角,是很难做到表现如此优异的。

言归正传,如此大口径广角镜头是很难做到的。即使与后来其他厂商的设计方案相比,东氏方案也是卓而不群的——因为这些方案仍然基于简单Gauss结构,不过是用两、三片镜片的复合试图消除像差而已。东氏的设计,将完美与简约的风格发扬光大。

东氏方案成为无数后来者的样板,但是同时相机工业跨入SLR时代,不久也就慢慢的被人遗忘了。敏感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近年来一批新发表镜头都是采用此结构,这标志着镜头风格向传统的回归,同时也证明了东氏方案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我相信,东氏得知他的设计在40年后再一次领导光学工业潮流,一定会为之骄傲的。


2. W-Nikkor 35mm F1.8的描写性能

评价W-Nikkor 35mm F1.8的描写性能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太多的评价往往失于主观。下面说说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如上所述,该镜头采用对称结构,畸变极小。同时边缘色散程度极低,这往往是评价一个高素质镜头的关键因素。

像场平坦,各向像散很小。在最大光圈时,由于各向收差,反差有轻微的下降,即使是这样,解像力仍然很优秀,线条干净利落。

当年,像差平衡是镜头的一个重要参数。该镜头也存在边缘失光的现象,这在对称型大口径广角镜头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拍摄反转片时会有些影响。

另外一个卓越的性能,是在拍摄光源时没有不自然的变形,这在拍摄夜景例如霓虹灯的时候是很重要的。

在大光圈时虚焦非常柔和,表现出色。下面以实拍结果说明不同光圈下的光学表现。

f/1.8-f/2时解像力非常优秀,反差略有下降,调子如油画般柔和。除了边缘极小部分外,收差正常,反差适中,层次丰富。色散极低,边缘略有失光,但是对于黑白照片,几乎于画面没有什么影响。

f/2.8-f/4解像力和反差均有提高,中心区域极锐利,但是大光圈下那种柔和的调子却并未失去,边缘失光完全消失。背景虚焦很漂亮,点光源完全没有变形。这个范围是室内抓拍、夜景和人像的最佳选择。

f/5.6-f/8锐度和清晰度极高,全画面描写性能极为优异。影调和层次的过渡除了在极高反差的场合外表现很好,最适合于室外抓拍和风光摄影。

同样的性能在f/11-f/22也是一样,适用于高反差的场合。即使在3号黑白相纸上,也不会把天空的调子搞的死白。

此镜头我在使用中从未遇到过鬼影,这应该归功于简约的设计,最少的反射表面,在大口径广角镜头中是非常难得的。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