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kor镜头一千零一夜
2005-03-23 17:00: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3. 描写性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实拍性能。
对于变焦镜头,光学表现不仅要随着光圈而变化,而且还要随着焦距和被摄体的距离而变化。因此,要提高镜头在有限拍摄距离内的描写性能,变焦镜头要比定焦镜头难的多。
不过如果硬是要给出一个精当的评价的话,我想最合适的一个词应当是:“实用”。
考虑到这支镜头小巧的体积和低廉的价格,那么在镜头性能上的一些牺牲就不难理解了。在最大光圈下拍摄远景或者测试标板,边缘失光和解像力下降明显可见。但是如果用于街头抓拍,光圈收一点,这些缺点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幅荷塘的画面大约是在50mm的位置拍摄的,前景焦点处的荷叶非常锐利,而远处的荷叶虽然有些虚化,还保持了清晰的边缘轮廓。背景的虚化效果有一部分源于彗差的非完全校正,所以,不能说像差一律都是有害的。
变形有一点厉害,在广角端的桶形畸变和望远端的枕形畸变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拍摄具有直线条的物体时更为明显。之所以用50mm拍摄,也是为了减轻畸变的影响。
下一幅是用86mm焦距拍摄。这支镜头在50-70mm范围,对焦距离大约3米时表现最为优秀,随着焦距的变化,色差和彗差等像差也有所变化。这幅照片在望远端最近对焦距离处拍摄,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在边缘看到影像的“流动”,这是散射和彗差的结果。另外即使是在焦点处,影像也稍有点“软”,不过在这类照片中,几乎很难察觉。
第三张是用微距接环BR-2A反接镜头拍摄的。
用BR-2A微距接环,将镜头反接,可以象微距镜头那样,创作出放大的影像。不过这支镜头并不是专门设计的微距镜头,所以也不必期望达到Nikkor微距镜头的水准,但是因为是变焦镜头,所以可以改变放大倍率,这是很方便的。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虽然是很老的镜头,可是色彩平衡依然很优秀。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多层镀膜,因此在逆光的情形,鬼影和眩光经常出现,所以镜头的遮光罩是必不可少的——与现在市售的HN-3兼容。
这支镜头在当时是唯一的小型廉价变焦镜头,因此销量很好。1974年,在第一版发表11年后,出现了多层镀膜的版本;1976年,光学结构经过了重新设计,
新版本为8组11片,边缘表现和边缘失光大大改善,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77年,改型为Ai Nikkor,持续生产至Nikon F3和Nikon EM时代。
虽然毫无疑问,它的性能表现是无法与当时的定焦镜头和后来的变焦镜头相比的,但是43-86mm带动了整个标准变焦镜头系列的发展,更可贵的是,它让人们在街头摄影中体会到了以往所没有的变焦的乐趣。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一支实用的镜头,使用得当,可以拍摄出今天的镜头所没有的独特味道。
镜身用彩色线条刻着景深刻度,它的确是“Nikkor”这个光荣的名字下面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梦幻的标准变焦镜头35~80mm F2.8~4
其实,43-86mm f/3.5并不是日光公司第一支标准变焦镜头。1961年,Auto NIKKOR WIDE-ZOOM 35-80mm f/2.8-4和Reflex-NIKKOR 500mm f/5等新镜头一起发表。这支镜头是一个革命性产品,首次采用的凹-凸两组变焦组件,如今已经是标准和广角变焦镜头的基准配置。
开创这个新时代的是樋口 隆,当时设计出两种风格迥异的变焦镜头——采用3组变焦的43-86mm f/3.5和采用2组变焦的35-80mm f/2.8。但是35-80mm f/2.8从来没有量产和公开发售,虽然经过公开发表。根据1961年5月日本《写真工业》杂志报道,该镜头为8组13片结构,长度为95mm,最大径为90mm,重量为1.1kg,滤镜口径为82mm,简直是镜头中的巨人。虽然光圈数不同,可是跟AI AF Zoom-Nikkor28-80mm f/3.5-5.6D(8组8片,88mm长,最大径65mm,265g,滤镜口径58mm)相比,这种体积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看来也许仅仅一个重量和体积的因素,就可能是当年没有量产的原因。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樋口 隆设计新的2组变焦镜头。从那以后,2组变焦的新概念在1977年发表的AI Zoom-Nikkor 35-70mm f/3.5,直至目前还在销售的AI AF Zoom-Nikkor 28-80mm f/3.5-5.6D(该镜头已于2001年为AF Zoom-Nikkor 28-80mmf/3.5-5.6G所取代——译者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