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玩转器材 > 正文

Nikkor镜头一千零一夜

0 2005-03-23 17:00: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Ok,我们接着回顾13mm镜头的开发历史。最初,森先生完成了13 mm f/8的设计开发(1971年),同年3月公开发表了设计图纸。此后的发展不甚清楚,不过13 mm f/8并未产品化。

随后,1973年,更大光圈的13 mm f/5.6原型设计完成,根据当年定单的考证,应于1976年3月正式发表。

森先生于1971年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超广角镜头的设计专利,于1973年获得批准,标志着一种新型光学结构的诞生。

那个时代,镜头设计采用大型机,不过其性能与今天的PC机都无法相提并论。计算费时费力,而且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模拟工作。森先生对于Nikkor镜头的功勋,可以说是不朽的。


1. 镜头结构特征

我们观察Nikkor 13 mm f/5.6的剖面,可能会对前组的巨型镜片(最大径115mm)和复杂的光学结构(12组16片)感到惊讶。不过,如此复杂的光学系统,也是在最初SLR广角镜头中类似的反远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圈前的前组镜片总体上组成了凹透镜系统,光圈后的后组组成了凸透镜系统。光圈后的镜组为主镜组,即所谓的三元组——TESSAR结构,而光圈前的镜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广角转换器,把广阔的场景缩小。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镜片呢?

镜片的前组主要的作用还在于校正主镜组在近摄时产生畸变,同时又不能产生新的像差。如果我们对比对角线鱼眼镜头——Fisheye Nikkor 16 mm f/2.8就可以理解此类镜头的设计内涵,即:突破畸变的屏障。

该镜头采用超反远距结构,使得其后焦点距离为焦距13mm的三倍。简单的说对于超广角镜头,存在着通常难以克服的畸变,横向色差和近摄时尤为明显的像差。然而,虽然结构上是极端的非对称,但是Nikkor 13 mm f/5.6除了极边缘外,畸变很小,横向色差非常弱,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像场的弯曲得到了很好的校正,通常反远距镜头最大的弱点——近摄时像差增加,也由于采用了Nikon独有的浮动镜片系统,得到了完美的控制。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