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新书试读 > 正文

真实背后 还原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中)

0 2009-02-27 07:15:52   蜂鸟网   作者:晋城摄影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陪体的运用
 
    陪体永远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有了主体,才会形成陪体。一般讲,陪体是因与主体产生某种联系而被确认。而且陪体往往独立于一般的背景或环境而存在,否则它们就变成背景,或环境了。大家应该知道,词汇单独出现,其表意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例如“枯藤”。如果两个词汇相互映衬着同时出现,效果马上就会往宽广度和纵深发展,例如加上一个“昏鸦”。当然还可以加,“枯藤”,“老树”,“昏鸦”放到一起,营造出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深遂意境。陪体的作用,就是与主体相互映衬,实现主题的细腻描述。

    自然状态的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镜头可以捕捉到任何形象,这些形象一旦成形于画面,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捕捉什么样的形象为我所用,是拍摄需要关注的基本课题。精彩和难得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对某一主题来说精彩和难得会起到破坏作用,那还是回避为好,哪怕你重新拍一幅另外的画面。

    一般讲,相似的形象作陪体,对主体的含义会起到支持和烘托的作用,而意义矛盾的陪体参与进来,会使内涵大幅度拓宽。例如,大家一起笑,比一个人笑气氛更浓。但仅此而已,如果主体笑而陪体哭,这里面的文章就丰富多了。所以摄影师常会用穷人陪衬富人,用弱者陪衬血淋淋的战争。相似的形象容易同时出现,因为他们处在同一个场中;而不同的东西捕捉到一起,更需要摄影师的智慧。因为不同的东西各有各的场,除了你想要的“矛盾”外,其它的内涵也会带过来,这个画面是否需要这些东西要认真对待。

    有一点需要知道:两人打架是矛盾的双方,当然容易拍摄到一起。但他们同处在一个场中,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般我会把这称作情节,或成组的形象,而不再分别称作主体或陪体,以后我们会专题讨论。陪体当然可以与主体处在同一个场中,但他们的内在含义越是不同,越容易体现出摄影师的表现能力。按照一定的主题,选择不同含义的形象,通过捕捉的方式把他们重新组织到一起,这是摄影师的创造。如果仅仅是事物双方本来就存在的效果,那仍是客观的记录,不过是记录的瞬间到位而已。不能说这两种情况哪个更好,哪个不好,要视需要而定。一般而言,前者主观性更强,更体现摄影师的创造力,适合于增强思想内涵或感染力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而后者客观性更强,体现的是更为客观的叙述,更适合于需要体现“客观”,“无干扰”特点的叙述、印证类作品。

真实背后 还原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中)  

    法新社记者Alessandro Abbonizio 2005年3月7日拍摄自伦敦一个艺术展览会上的情形。一个妇女正在走过一件雕塑品。几乎是同样的形象,一个套着水桶的腿部雕塑和一个身着长裙的女人的腿部。两个形象相互呼应,马上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真实背后 还原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中)  

    美国Corvallis Gazette-Times记者 Tiffany Brown 摄影于俄勒冈州一所美容学校。8岁的小女孩Kaia Larson坐在干燥机下,回头观察那些发型模特儿,学校的学生用这些模特儿来完成烫发和修剪作业。孩子的视线将主题引向模特儿的发型,从而强调了人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这样的视线有效地将孩子和模特儿联系到了一起,从而明确了作品的主题。

真实背后 还原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中)  

    美联社记者Erick Condoba 2005年3月9日拍摄自哥斯达黎加的Monteverde。在一个正在遭劫的国家银行支行,一名警察救出一个受伤的人质小孩迅速撤离现场。三名劫持者至少劫持了五个人质,至少9个人被打死,其中包括一名警察。摄影师难得地捕捉到了抢救和对峙的警察在同一个画面中的镜头,从而更为丰富地交待出现场的实况。 

真实背后 还原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中)  

    路透社记者Claro Cortes 2004年2月1日拍摄自上海市郊一个家禽市场。一个小贩就睡在装满了生鸡的鸡笼上。为控制禽流感可能的传播,上海市严格控制从可疑区域运来的家篱进入市场。小贩与鸡笼的呼应,不仅交待出一个奇特的场景,更将人们的复杂心理隐约地勾划了出来。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