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带着自行车去西藏

0 2005-03-31 13:52: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拉萨,比寺院更引人注意的应该是八角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卖东西的真是多啊。
八角街又叫八廊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巴廊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巴廓街非常繁华,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摆满了各种民族手工艺品,诸如西藏产的经轮、藏香、藏刀、戒指、耳环、手镯,还有民族服装,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直到解放前,八角街的外围还算比较宽敞,贵族们的官邸都建在八角街的外围。但那时,八角街却早已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拉萨社会生活的缩影了。从街面上看,这里到处是高耸的一幢挨一幢的藏式楼房,这些楼房中有的是白墙红顶,显得气派宏大;有的披满灰尘,墙体歪斜,显得很简陋。那时,八角街里既有噶厦政府、地方法庭、监狱等机构,又有商店、摊点、手工作坊。这里住着贵族、僧人、学者,也住着木匠、银匠、铁匠、画匠、裁缝等手艺人和平民。这些人在无数的小货摊、小帐篷底下,或在一间挨一间的向里伸展进去的小店中,进行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交易。在八角街的手工作坊里,人们还生产出氇氆、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玛吉阿米”是位于八廊街东南拐角的米黄色三层小楼,是八角街上唯一一幢非白色建筑。“玛吉阿米”藏语意为“未嫁的娇娘”,大约三百年前,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在这座小酒馆里与一位有着美丽容颜和神情的“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不期而遇,才情一流的仓央嘉措随即以诗歌加以记录,“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从此,这座藏式小酒馆便有了令人心醉的名字--“玛吉阿米”。
仓央嘉措的迷人诗句令“玛吉阿米”声名在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餐”般的装饰则令所有到访者都心醉神迷。“玛吉阿米”的黄色墙壁挂满了据说是奥地利著名探险家哈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西藏拍摄的黑白老照片,还有古老的唐卡、西藏题材油画以及各类古铜艺术饰品,二楼餐间和三楼阳台摆满古色古香的木制餐桌、藏式餐具等,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传承精神。
除此之外,更能吸引游客的应该是“玛吉阿米”特备的藏纸手工留言簿。几年间,中外游客已经在六十多本留言簿上画写了各类风情迥异的心绪图文,成为“玛吉阿米”的历史记忆,现出版有《玛吉阿米的留言簿》一书。

此照片拍摄于玛吉阿米的阳台

八角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公元6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决定修建大昭寺后,为了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他率领大臣和王妃们住到了涡汤湖附近。为了表达对王的尊敬,人们在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修起四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臣相嫔妃居住,这就是八角街最早的四个宫殿,也是八角街最早的一批建筑。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后,四方游僧、八面信徒纷纷而至,大昭寺周围逐渐出现了十八座家族式的建筑,为远道来朝佛或做买卖的人提供了落脚之地。最初这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后来成为朝圣者的转经路。“廓儿”意译 为“圆圈”,引申为转经。八廓是中间的转经路,相对于它的,里面有“囊廓”,是大昭寺 里的一圈转经回廓;外面有林廓(意指世界外围),是围绕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老城转 一圈。从早到是晚总有数不清的转经者匆匆走在这3条路上,用脚步积累他们的功德。有不少人虔诚地从遥远的地方磕着等身长头来到拉萨。朝佛者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几百年后,特别是到了十五世纪,大昭寺成了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周围又出现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之类的建筑。许多虔信佛教的人干脆背井离乡来到大昭寺周围住了下来,接着,相应的服务设施、货摊店堂、手工作坊也发展起来了。拉萨人里,许多都是朝佛者的后代。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全文导航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