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带着自行车去西藏

0 2005-03-31 13:52: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全文导航

带着自行车去西藏,有点疯狂!周围的朋友有劝阻的,有支持的,但我却是拿定了主意。

2004.7.31~9.20,我去了

红线为我的行程,其中红色实线为骑自行车为主,红色虚线坐车为主

青海湖的油菜花

鄂陵湖

那木错和念青唐古拉

羊卓雍错

布达拉宫

哲蚌寺

村庄

玛尼石堆成的佛塔

玛尼石

酥油盆

山顶的小花



角落

老喇嘛和小喇嘛

美女

(一)北京——青海湖

这一段旅程充实而快乐!

在领教了山西的运煤交通后,我们到达内蒙古鄂尔多斯。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成吉思汗陵

听到了有马头琴伴奏的嘹亮的蒙古歌曲,吃到了蒙古的羊羔肉,喝到了内蒙酸奶和蒙古酒

那酒,由蒙古新娘来敬,由蒙古歌声来伴,不喝,歌声是不停的

然后,我们借着酒劲开往银川,住在朋友开办的“八一学校”,参观了西夏王陵

知道了一点西夏王朝的故事

青海湖,美丽的景色,但这里也是和朋友离别的地方,我将独自踏上自己的旅程……

(二)天堂路上也有鬼门关

从青海湖来到西宁,在西宁火车站取自行车后,我上路了

西湟公路,从西宁——湟源,一级公路,高速标准,简直就是天堂之路,那路矿,好!就是过收费站的时候,人家叫我下去走国道,但又让我“靠边骑”,嘿嘿

走了没多久的天堂之路,发现问题来了:隧道!到了隧道,紧急停车带就消失了,我只能走汽车的行车道,这就很危险了。

我在隧道里拼命的往前骑,隧道那边的亮光就是我的希望;汽车尖锐的鸣笛从我的身旁呼啸而过,我感觉自己的心脏要跳出来随它而去……

从隧道出来,不住的训斥自己的心脏不争气,果然,第二次过隧道的时候就好了一些。

在休息的时候,随手拍摄青海的民居

骑到湟源,感觉还像以前骑行那样,总骑柏油路很是无聊,便决定搭车到玛多,我与一些修路的工人一起搭车

这个小伙子第一次出门,对很多事都很好奇

(三)玛多:邮筒周末休息

到达玛多已经是夜里一点多,在玛多三岔口一家回族人开的小旅馆住下,老板在给了我一根蜡烛之后,房间里很快就断电了,我在烛光下给小美写了一张明信片,感觉自己有点兴奋,但感觉第一次居住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还是早睡为好

早上并不急于起床,我现在距离玛多县城只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县城就是好,县城是有邮局的,俺带上昨晚写的明信片出去溜达,在多方询问下找到了邮政局,但发现是关门的,才发现今天是周六,才知道周末邮局和银行是要休息的,而且!邮筒也在邮局里面一起休息

随便逛逛,看到街上有刚宰的牛肉卖

附:“玛多”系藏语即黄河源头的意思,距省会西宁500公里,面积25253平方公里,全县人口总数达10765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多万元。县情概况为: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畜牧业基础薄弱,但各类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尚待全面开发的地区。
该县星罗棋布的湖泊有4077个,其中,扎陵湖、鄂陵湖被誉为黄河源头的两大明珠,两湖中有7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鸟岛,聚居着大量的水鸟。

2002年1月中国水网报道:青海省玛多县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80年代曾是全国闻名的富裕县。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干旱加剧,草原过牧超载,加上鼠害蔓延,草场沙化和退化以每年20%的速度扩展,到1998年,退化草地面积占全县草地面积的70%,导致这一纯牧业县成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

黄河源区80年代初遥感调查时有湿地面积3895.2平方公里,90年代再次解译时为3247.5平方公里,减少了647.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递减达58.9平方公里。

当然也有羊卖

下面的任务,是要打听牛头碑的情况,俺就认识了小吃店的老板,他的儿子和女儿今年分别考上了河北和湖北的大学,他们说起自己的孩子,脸上洋溢着无法控制的幸福

夏天的狼很多时候是成群的,因为它们处于交配期,只要有一直母狼,往往还有5、6只公狼;狼比较狡猾,很多时候会采用包抄;但一只狼和一只狗的话都不用害怕,可以单腿跪地,双手举刀在自己头顶,当它扑过来时,你能将它的肚子划开……这些对我以后的旅程非常有用

开始骑行草原土路,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鼠兔、老鹰、羚羊和藏狗,都让我感觉很好玩,但估计它们也都感觉我也很好玩,所以都远远的看着我,只有藏狗汪汪的叫个不停。路是搓板路,不是很好走,但心情是轻松的,所以也就骑的舒服多了

傍晚,我到达牛头碑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在村庄最右侧的红顶房子里,我找个一张床给自己,一张很有味道的床,酥油味

拍摄风光照片,讲究日出前一小时,日落后一小时。所以,第二天早上,我4点半起床,想步行到牛头碑山顶拍日出。外面非常黑,还飘着小雨,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草原路上,想着人家告诉我的草原上狼和狗的可怕,又想着如何防它们,但马上又鼓励自己没什么的,要大胆一点,不要自己吓唬自己;然后,就开始想象着雨后的日出一定非常的漂亮,兴许还有彩虹,彩虹下的扎陵湖一定漂亮的吓死人;此时的小雨好像也和我在微笑。突然,我发现了两眼发绿光的东西,它从我的左前方迅速移动到我的右侧,我用头灯照着它,我把刀那在右手,左手里紧紧攥着一条链子锁和一个小手电……我感觉我的汗从脊背流下来,我让自己不要慌,可是我分明能听见它的呼吸声。我将自己的身体重心放低,随时准备单腿跪地,双手持刀举过头顶,等它扑上来时,为它开膛破肚。对,一定要开膛破肚!让它死的很惨!然后,我开始慢慢的往后退,嘴里大声的喊“O~~~”、“hia~”等一切我认为有气势的声音,我还用手电照亮我的刀子让它清楚的认识我拿的是刀子!是能让它开膛破肚的刀子!然后又不得不用手电向身后的各个方向照亮,以防它的同伴从身后偷袭我……我分析我出来大约不到1小时,我离开村子应该在3公里多,不到4公里。慢慢的退,我用给它开膛破肚来鼓励自己,甚至还想将它杀死后,是不是要把它抗回北京?我要如何把它处理一下,它才不会臭?但是,它还在那,也是慢慢的,跟着我移动,我仍然能听见它的呼吸声,还有它那让我发冷的绿光……我后来作出了妥协,决定它如果不扑上来,我就不去惹它,让它回归它的大自然!够仁义吧!回家的路比来的时候要漫长很多,我再没有时间去思考我离家还有多远,但我知道要慢慢向后退,我不时给它照亮我手里的刀……我没有发现它什么时候不再跟着我的,虽然我看不到了那绿光,听不到它的喘息,但我还是不敢放松,直到我坐回在牧民家里的台阶上。天仍然是黑的,雨没有听,那时已经是6点半了。我重新爬到带有酥油味的床上,我的衣服湿透了

美丽的鄂陵湖

迷迷糊糊的,我又睡了一觉。
醒来后,和主人家说我的遭遇,但他们也意见不一,有的说是狼,有的说是狗,但都说万幸,要是咬我一口的话,我是受不了的。

天上的雨断断续续的下,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给主人家拍照,他们都换上自己节日的盛装,我也跟着过了一把瘾,但因是初次,还需要主人的帮助才能穿好。

拍完照片,主人家在帐篷里看自己的照片,再看别人的照片,然后再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照片,然后小心的收起自己的照片,然后和家人商量合影照片如何分配……

下午,雨停了!但天空仍然阴霾。

决定骑车上牛头碑山顶,但一个人还是有点害怕。但又不好意思和主人说让他们相陪,所以还是一人出行。

骑车路过早上看见绿光的地方,心里不禁还是有些发毛,但白天还是没事,既没狼,也没狗。

一共有8、9公里的路程,在骑行40分钟,大约5公里后,坡度变得很大,只能下来推行了。上山是之字形道路,我从山坡草甸直接往上推,又过了1个半小时,我来到了牛头碑。

牛头碑建在位于玛多县境内措日尕则山的顶峰,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铜版铸模镶嵌,为青海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

天空还是阴云密布,并又开始下雨。

我告诉自己,要在天黑之前下山!

牛头碑山顶的小花

我望着远处灰白的扎陵湖和天空的阴云,非常希望那阴云能给我一个空隙,让我看看扎陵湖的美丽。

然后,天空给了我一个空隙,但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要的

我按照自己所预计的,在天黑之前下了山,回去一共用了35分钟,比上来的2个小时要少的多。

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和我打了个招呼

在太阳说早上好的时候,我给房后由玛尼石堆成的佛塔来了张留念照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太阳来了,阴云也早早的就起了床

但我必须上路了

在鄂陵湖边,冰雹为我送行

草原也用自己温柔的泪水为我送行

不知上帝是不是故意的,我再一次遇到了冰雹,他还为我准备了闪电的专场演出,我坐在第一排观看。
下午18点,距离玛多县城还有15公里,远方阴云越来越多,按正常的速度,我骑行2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那时应该太阳还没有落下去,所以,经过一个草原人家,我没有停下来。
那云移动的速度远远比我骑车要快,转瞬间,那些阴云好像到了开会时间一样,越来越多的聚集在我前方的路上,一同到会的还有雨点和闪电。我穿上冲锋衣裤,给自己的行李罩上防雨罩,但却无法找到头灯,这让我有点不爽,但幸好我还有个小手电。
闪电将天空和大地连接起来,我很想把它们拍摄下来,但那密密的雨打在我的身上和脸上,警告我不要把相机拿出来,所以我只能想象自己拍摄的闪电是多么的震撼人心……闪电好像知道了我的心思,它们开始进行自己的表演,在草原的大舞台上,而我是坐在第一排的观众,唯一的观众!表演的时候,上帝把舞台的灯给关上了,天空开始变得非常昏暗,我的小手电发出的光只能照出两米远,地上也开始变得非常泥泞,让我无法继续骑行,只能下来推行……
上帝很喜欢开玩笑,他偷走了我身上很多的电:小手电的电池、手表的电池和GPS的电池。我有些沮丧。但那些漂亮的闪电给我指明了方向,它们送出光亮给地上的水坑,水坑的中间便是路了,我接受了闪电的好意,在泥泞的路上困难的前行,我估计时速不到1公里/小时,那时是下午19:30,我距离玛多县城还有10公里。
精彩的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闪电渐渐的退场,剩下的只有雨了,我无法再清楚的认路……终于,我丢失了路,将车推上了草原。但我没有丢失方向,在坑坑洼洼的草原上,我努力的向前进。我想自己一定能走到县城;我想一定会有车路过并把我带走;我想一定会遇到帐篷,我可以进去烤火;我想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在雨中过夜会有点冷;我想大雨的夜,狼兄弟们应该呆在自己的窝里;我想到小美,我们才刚刚领到了结婚证……
22点,我脚下一滑,跌进了一个坑里。我把自己和自行车从坑里拖出来,我决定先放弃自行车,明天早上再来取。拿上自己的相机包,我继续出发,但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路上,我赶紧回去推车,顺路往前走。很快,我听到了狗叫!那么,就是说这个地方有牧民居住,果然,我看到了手电筒的光!那是比闪电更美丽、更让人兴奋的光!

第二天,俺仔细的看了看自己的鞋和车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它们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多县境内,上距黄河源头卡日曲一百九十多公里,下距玛多县城六十多公里,是黄河源头地区众水汇之所。

  黄河从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流到这里,被巴颜郎玛山和错尔朵则山所阻,形成了黄河源头第一个巨大的湖泊--扎陵湖。黄河在扎陵湖。黄河在扎陵湖中经过回旋喘息之后,从湖东南的草滩上散乱地流出,中间又经过一条长约二十公里,宽约三百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四千三百多米,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无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在飘荡棉桃似朵朵白云,显得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山是那样青。蓝天白云之下,起伏连绵的青山和熠熠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嘻戏飞翔,数不的清牛羊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扎陵湖和鄂陵湖,古称“柏海”,又叫“查灵海”和“鄂灵海”。分别意为“白色的长湖”和“蓝色的长湖”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两湖的形状和景色而而起的名字。

  扎陵湖和鄂陵湖自古以来就以美丽富饶而著名,这一带不仅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放牧养畜的天然牧场,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大道

鄂陵湖

离开玛多,俺来到玉树,玉树是个好地方,这里可以看电视,可以洗澡,可以买到电池。

从玉树沿着公路向东南骑行4公里左右,是新寨玛尼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由20多亿块的玛尼石组成,玛尼堆的创始人是嘉那多仁,明朝时期开始堆经石,寺南部的八塔表明它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高

我将自行车存在一个藏族人家里,然后花费1个半小时爬上玛尼堆对面的山坡,山上都是牛羊吃草踏出来的小路,很是难爬,有些地方必要手脚并用

玛尼石非常的漂亮,最常见的是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吽。

我也曾经有这样的冲动,拿一块这漂亮的石头回去摆在家里。但一个藏族人跟我说,这些玛尼石是经过消费的,就是每一块都是有一定寄托的,如果你将别人的寄托破坏,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

还有一些其它的在藏族人心中所敬的,都是不可以动的,如牛头、羊头,还有放生的牛羊等。据说在拉卜楞寺就有一个人偷吃了放生羊,然后自己的下身瘫痪,但它还要在寺院周围爬着转经来谢罪

在新寨玛尼堆的南部是一个佛堂,可以进行拍摄。

个人认为,在藏区,拍摄佛像可以在一些小寺院进行,那样拍摄很可能被允许,而且拍摄也比较随意,和寺里的人也比较好交流

这里的佛堂由当地的藏族人轮流看管,每天负责早上开门,晚上关门,佛堂的卫生打扫,捐献财务的整理等等。

很多备好的酥油灯,用1元钱可以点亮一盏,摆放在佛像前来祈福

从玉树继续南行,是我比较艰难的一个阶段,主要的原因是老天爷心情不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我猜那是老天爷哭了,而冰雹是他打喷嚏喷出来的。一定是的,那他是因为什么伤心呢?伊拉克战争?埃塞阿比亚的儿童?还是哪个仙女不理他了?不好说。

但老天爷伤心的直接效果,就是雨中的我会比较狼狈,不过,倒是给我搭车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搭车嘛!就是舒服、随意!

先骑着车,困了、累了、下雨了,都可以上车。至于车嘛,也是有些区分的,最好的俺搭过公安局的丰田4500和电信局的三菱帕杰罗,差的就是大卡车了。但大卡车也有三六九等,如果花钱多一点,你可以做到驾驶室里,舒服。如果运气不好,只能扛大箱了,有点惨。

有一次,咱扛大箱,但运气还不错,车后面拉的是面,大箱里还有废旧的东风大轮胎,俺把大轮胎里面放了一袋面,然后舒舒服服的窝在轮胎坑里面,听着外面雨打车棚,惬意的很,就是最后自己有点白。呵呵。

而且,搭车的时候可以吃司机的糌粑和羊肉

在西藏类乌齐,红太阳宾馆(可能叫这个名字),普通标间100元,可以打8折,但因为前台小姐心情不好,说“反正你住房交钱,也不是给我,给你打4折”,呵呵,俺就每天40元住了下来。

我在类乌齐住了3天,雨还是下个不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估计老天爷哭5分钟,地上下雨就要10天。

本来打算从这里骑车到那曲,但这里到那曲的班车已经3天没有正常返回了,又因为到那曲全是土路,我判断下雨后路况一定很惨,所以决定到昌都,从昌都到拉萨去。

到达昌都,正好有一辆吉普车去拉萨,上车,走人。不过,花了俺500大元。

搭车嘛!也会错过很多东西!

从青海的囊谦到西藏的类乌齐,是不通班车的,但景色是超级漂亮的!相比之下,川藏线林芝的风光便显得一般了。但是,俺在搭车,只能用T3拍一下。这里的路况,相比之下,川藏线的通麦天险,也显得一般了,所以,要走这里,如果没有4驱吉普,还是弄个东风卡车比较合适。

路上遇到塌方,不过运气很好,只堵车半天

也许是因为见过了更好的风景,对昌都到拉萨的一路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天气一直不好,景色也在不好心情下有了折扣,经过然乌湖的时候,天空阴沉,湖水也是灰白的毫无生气。

就这样,我在老天爷心情不好的时候走向拉萨

我感觉拉萨的精彩在于他能让已经奔波数日的旅行者有回家的感觉,因为那里有舒适的床,温暖的阳光,有商店,有浴室,有银行,有八角街,还有可以看书的酒吧;又能让刚刚出来游玩的人有旅行的感觉,因为那里有布达拉宫、有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附近还有那木错,远处还有珠峰。
拉萨让我感觉亲切,因为我刚到的那天下午,在吉日旅馆的206门口的长椅上,我享受到了阳光,久未谋面的阳光让我一下温暖起来,结束了自己10多天湿湿的生活

我到了拉萨,找到了第一种旅行者回家的感觉,在晒太阳的时候,我结交了一群朋友,我们在11点钟一起吃早饭,下午一起晒太阳,一起泡吧到午夜,午夜后一起在旅馆门口吃羊肉串。这就是我在拉萨的主要生活。

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非曲直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嘛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7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司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


大昭寺:藏传佛教寺院。金称羊土幻显殿。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座东向西。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内建筑为木石结构,高4层。殿顶为藏式金顶和法轮。释迦牟尼(觉卧)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两廓殿堂供奉松赞干布与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廓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   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后映了藏汉两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会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也称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恤的痘碑,在唐蕃会盟碑和唐柳之间,汉藏两体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
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在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赐金瓶,以掣答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本寺觉卧佛像前举行。

2004年门票:70元

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座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格鲁派宗师宗喀巴之著名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创建的,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哲蚌寺创建人绛央曲结诞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区,拜宗喀巴为师,专攻佛教经典,终成精通佛教显密宗经典的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弘扬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嘱托他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赠给他一件象征吉祥的右旋法螺。于是在内邬宗本朗嘎桑的大力资助下,于1416年动工兴建哲蚌寺。哲蚌寺建成后,绛央曲结·扎西班丹为首任法台(赤巴)。寺内共有4个僧院(扎仓)、29个康村。到1951年前,实际住寺僧人多达万余人,成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团。
  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即洛色林扎仓、德阳扎仓、阿巴扎仓、果芒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措钦大殿是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将近4500平方米,大殿内的经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五光十色。经堂面积约1800平方米,总共有192根柱子。大殿内的造像,不论正殿或厢殿,都极为生动。特别是大殿中间的文殊菩萨及白伞盖像,高大而精致。
  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分别为三世达赖和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后部的堆松拉康为哲蚌寺最早的拉康之一,绛央曲结曾在此净室内修行。大殿二楼设甘珠尔拉康,藏《甘珠尔》经。三楼是强巴通垂佛殿,内供强巴佛八岁时的等身巨形铜像。四楼是释迦佛殿,以500两银子制成,两旁置银塔13座。
  哲蚌寺建成初期有七个扎仓,分别由绛央曲结的七大弟子主持,后来各地来寺的僧人不断增多,根据他们的学经内容和籍贯合并成现在的罗赛林、郭芒、德阳和阿巴四大扎仓。洛色林扎仓是哲蚌寺最大的扎仓。它的建筑面积约1860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有102根柱子,面积1053平方米,两边经架壁立,总长约60多米,放满各种经典。经堂陈设装饰不亚于措钦大殿。经堂后背是强巴佛殿,并列三室,前部相通,佛殿内供满各种佛像。阿巴扎仓是哲蚌寺的密宗学院。阿巴扎仓位于措钦大殿的右后侧,最前部为一封闭式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僧房,后部为经堂,面积467平方米,经堂四壁绘有密宗题材的壁画。
  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
  哲蚌寺建筑结构严密,殿宇相接、群楼层叠,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落院、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粗厚古朴;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高耸森严;富丽常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外部又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的庄严气氛,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哲蚌寺的法事颇多,每逢大型佛教纪念日和藏历每月的望晦日(即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事。还有一些僧俗同庆的活动,其中场面最大的要算“哲蚌雪顿”了。“雪顿”藏语意为“酸奶宴”,原先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倍人出门的“夏居居”,直到解制为止。在开禁之日,世俗百姓以酸奶施舍。后来“雪顿”的内容更加丰富,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规模不断扩大。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当天,先是以哲蚌寺为中心,清晨展览巨幅佛像唐卡画,接着举行藏戏会演,实为僧俗同乐的乐节日。
  哲蚌寺收藏有数有万计的文物古籍。各殿所供不同时期的许多塑像均神态生动、结构严谨,代表了西藏雕塑工艺的极高水平,各殿的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有力。此外寺内还珍藏有佛教经典《甘珠尔》和佛经注疏《甘珠尔》各100多部,以及宗喀巴三师徒等著述的几百部佛教经典手抄本。所有这些都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于山下修寺时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玫瑰花“色瓦”而得名。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1354-1435年,曾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于1419年建造。1962年被定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依乌孜山山脚走向因地制宜而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14.964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甚为壮观,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式建筑的鲜明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早期建筑以麦巴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修建。位于西南的教养巴扎仓遭雷击后于1761年重建,高四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由经堂、护法神殿、罗汉殿、释迦牟尼佛殿、宗喀巴殿和《甘珠尔》经殿及达赖喇嘛卧室等建筑单元组成;经堂中主要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铜像,弥勒佛、无量寿佛、药师佛、妙音菩萨、宗喀巴师徒三人、七世达赖喇嘛、三世策墨林活佛等铜像。阿巴扎仓最早为色拉寺的措钦大殿,1710年建成。现有的措钦大殿后改为扎仓,楼高三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由经堂、罗汉殿、大威德金刚殿、无量光佛殿等四个佛殿和达赖喇嘛卧室及灵塔等建筑单元组成,为色拉寺三大扎仓中面积最小的扎仓,同时为色拉寺僧人修习密宗的重要场所,供有格鲁派的三位密宗本尊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塑像;经堂中所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塑像,两侧分别为宗喀巴师徒三人、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四壁绘满了金碧辉煌的壁画,内容主要为佛传故事、西方净土变、密集金刚等密宗题材和龙树大师等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壁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明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吉扎仓为三大扎仓中面积最大的扎仓,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始建于1435年,后在清代扩建。三世佛殿、马头明王殿、弥勒佛殿、宗喀巴殿、妙音殿、观音殿和尊胜殿等佛殿和其它建筑单元组成;措钦大殿位于寺之东北部,建造较晚,于1710年由拉藏汗赞助兴建,为全寺建筑面积最大的臀堂和宗教事务管理中心。主体建筑高四层,由殿前广场、经堂和弥勒佛殿、罗汉殿、大威德金刚殿等三座佛殿之三、四层的措钦堪布居室和寺院管理机构“剌吉”组成。其中观音殿四壁的壁画极为精彩,描绘了明封大慈法王、该寺创建者释迦也失于1414和1434年两次进京朝觐、受封和从事宗教活动的情景,记录了明代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
  色拉寺法定僧人人数为5500名,均被编排在各个扎仓辖下的康村和米村中学习。色拉寺三大扎仓共有32个康村,其中吉扎仓所属康村和米村最多,共有17个。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大论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通过拉萨一年一度的传大召辩经考试,获拉热巴格西最高学位者方可继续深造,进入上下密院进行密宗修习。
  “喇吉”是色拉寺的最高管理机构,由堪布池巴(法台)、三大扎仓堪布(主持)、措钦大殿总管“协敖”、寺院庄园总管“吉索”、领经师、噶厦派驻官员和秘书等11人组成。由堪布池巴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会议,讨论决断寺内一切事务。同时在各个扎仓中设有以堪布为首的扎仓级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扎仓中的日常事务。
  现在色拉寺的管理机构与其它寺院一样,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其成员主要包括正副主任5人、委员7人、秘书1人。同时下辖有文化管理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和物资管理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均由僧人们自己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每月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和三十这五天为色拉寺正规的宗教活动日。早晨斋僧茶后,大多数沙弥看书;中午斋僧茶后,在法苑立宗辩经;下午通常是先作法事,进行短时间辩经,然后听老师讲课。每个星期日下午五点开始,为辩经的时间。在每月十五和三十日这两天还要进行长净,坐夏和解制三事实践。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要举行临时性的法事活动。平时,僧人们除参加正常的宗教学习和宗教活动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近年来,僧人们在寺前的沙滩上种植了近2万株水蜜桃和苹果等经济林木,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又美化了寺院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劳动收入每六个月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分配一次。对年纪较大或身体不适的僧人,每月政府都给予一定的救济,同时还可以享受会供的酥油、茶和粥饭等。
  色拉寺内藏有极为丰富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重要文物,主要包括各种胎质的佛像、唐卡、壁画、佛经、法器和供器。措钦大殿内观音殿中供奉的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文殊殿中供奉的1413年北京版《甘珠尔》大藏经、罗汉殿中供奉的永乐皇帝赐予的十八罗汉檀香木像、吉扎仓内供奉的“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铜钹和现藏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真容缂丝唐卡等都是寺藏文物中的精品。其中永乐皇帝赐予释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尔》(现有105函)最为珍贵,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大藏经,对研究我国版本学和印刷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自然灾害、战乱,色拉寺在历史上曾经遭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色拉寺的维修,曾多次拨款进行修缮。色拉寺现在已经得到全面修复,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广大僧侣研习佛学、从事宗教活动和人民群众朝佛参观的重要圣地。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哲蚌寺的票价都在今年上调了,我感觉比较贵,所以都没有进去看,但色拉寺俺去了2次。第一次去想拍辩经,但恰好赶上辩经考试,是在室内进行,无法拍摄。第二次去还比较幸运,看到并拍到了辩经场面。

辩经从下午15:00开始,可以随意观看和拍摄


恰巴·却吉僧格——“辩经”首创者
恰巴·却吉僧格,是桑普格西中的一位精通因明学和中观论的藏族佛学家。他生于第二绕迥之土兔年(1099 年,宋元符二年),卒于第三绕迥之土牛年( 1169年,宋乾道 五年),年寿71岁。
他长期主持后藏乃托寺(即桑普寺),声望颇高。他刻苦学习《因明学》和《中观论》,达到相当精深程度。在藏传因明中,首先由恰巴·却吉僧格等依经部师规范概括量学要义,分门别类,成为专科,名摄类学。学习显密经论时,他提出要弟子先学习辩理,然后学习因明、中观、般若、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实行问答的形式,一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人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声音宏亮,以拍掌加强语气,这样使弟子进步快,理解深,掌握知识多。经恰巴·却吉僧格和他的弟子们的宣传,直到15世纪,桑普寺一直是西藏讲授因明的中心。此外,般若(以《现观庄严论》及其注疏为主)、中观(以《入中论》及其注疏为主)等学科也多由桑普寺传播发展。因此,桑普寺不仅在显宗和因明方面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发生过影响,而且在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恰巴有著名的八大弟子,他们是藏纳巴·尊哲僧格、丹布·玛瓦僧格、枳夏·索南僧格、玛夏·佐白僧格、孜·昂秀僧格、娘占·却吉僧格、丹玛·官却僧格、涅哇·云丹僧格。他的著作有《慈氏五论注释》、《因明释》、《中观二谛》、《中观饰》、《中观明论》、《入行论》等的注释和《量论如意除暗》等多部。据说他的著作指出了月称著作中的许多错误之处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之格鲁派 (又译「格律派」、「甘丹派」或「黄派」),辩论佛法占了一个很重要席位。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师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即唐三藏法师)远赴印度,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佛陀亦亲口开示过,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试金一样,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为正确后方接纳奉行。
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年幼起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会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有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字的、数字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等。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一级荣誉之「博士」衔头)。

色拉寺辩经组图
1、预备
2、击掌提问
3、等待回答
4、辩论

我感觉他的表情丰富,他的言辞激烈又不失幽默(虽然我听不懂他说的什么)
他这样静静的看着同伴,思考着问题。
我坐在他斜对面的地上,也这样看着他。

在辩经之后,喇嘛们会坐在一起开始念经。当然,喇嘛念经和我们上学时是一样的,总有溜号、瞌睡的,但他们的环境比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天空要好的多,我这样认为

藏族人穿衣的方式比较特别,一般将右肩露出。俺穿过几次藏袍,基本上达到可以自理穿上的程度。俺在以后的旅程里,也学习藏族人,冲锋衣采用藏袍的穿法,将自己的右肩的露出,感觉真是不错:热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右侧很凉快;而凉的时候,你则会感觉自己的左侧很暖和。^_^

但在色拉寺的后山上,我遇到了一点问题。我们顺着转经道绕着色拉寺走,一头小牛在半路跟了上来,它好像有点生气,眼睛红红的。但很快我们发现,只要我走,小牛就跟上来,我停下,小牛就停下。然后才想起来,可能是我脱下的右侧袖子的摆动吸引了它,我马上将袖子收起来,它才不继续跟着我们。呵呵,真是不敢想象,它要是再冲动一点,我会如何?估计我跑不过它。

在色拉寺的的转经路上,还有刻玛尼石的一家人,孩子很小。

附:藏袍有农、牧区之别。 一般说来,农区藏袍讲究美观漂亮,牧区藏袍讲求实用温暖。农区藏袍,一般以氆氇或毛哗叽等作料,在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绸子、彩布等。其特点是: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衣时,要把袍于先顶在头上、在腰间系一条或红、或蓝、或绿、或雪青色的腰带,垂下的部分稍低于膝盖。露出头后,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以装入随身物品。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将右袖从后面拉起搭在肩上,有的干脆脱下两只袖于束于腰间。女式夏袍不带袖子,内着绸子长袖衬衣,十分漂亮。 农区藏袍典雅华贵,可直接用作舞台服装,不须任何雕饰。
牧区藏袍以皮袍为主,一般以不加面的板羊皮制成,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或毛呢;女式在板皮边镶一圈五彩帮典料,再饰于红、蓝、绿等颜色花纹三至十条。牧区藏袍的特点和农区藏袍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袍子更长,腰间的“囊袋”更大,随身可装木碗,“唐古”等物品,妇女们往往把小孩装在“囊袋”里面。夜晚将腰带解开,皮袍便成了睡袋

拉萨,比寺院更引人注意的应该是八角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卖东西的真是多啊。
八角街又叫八廊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巴廊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巴廓街非常繁华,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摆满了各种民族手工艺品,诸如西藏产的经轮、藏香、藏刀、戒指、耳环、手镯,还有民族服装,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直到解放前,八角街的外围还算比较宽敞,贵族们的官邸都建在八角街的外围。但那时,八角街却早已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拉萨社会生活的缩影了。从街面上看,这里到处是高耸的一幢挨一幢的藏式楼房,这些楼房中有的是白墙红顶,显得气派宏大;有的披满灰尘,墙体歪斜,显得很简陋。那时,八角街里既有噶厦政府、地方法庭、监狱等机构,又有商店、摊点、手工作坊。这里住着贵族、僧人、学者,也住着木匠、银匠、铁匠、画匠、裁缝等手艺人和平民。这些人在无数的小货摊、小帐篷底下,或在一间挨一间的向里伸展进去的小店中,进行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交易。在八角街的手工作坊里,人们还生产出氇氆、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玛吉阿米”是位于八廊街东南拐角的米黄色三层小楼,是八角街上唯一一幢非白色建筑。“玛吉阿米”藏语意为“未嫁的娇娘”,大约三百年前,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在这座小酒馆里与一位有着美丽容颜和神情的“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不期而遇,才情一流的仓央嘉措随即以诗歌加以记录,“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从此,这座藏式小酒馆便有了令人心醉的名字--“玛吉阿米”。
仓央嘉措的迷人诗句令“玛吉阿米”声名在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餐”般的装饰则令所有到访者都心醉神迷。“玛吉阿米”的黄色墙壁挂满了据说是奥地利著名探险家哈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西藏拍摄的黑白老照片,还有古老的唐卡、西藏题材油画以及各类古铜艺术饰品,二楼餐间和三楼阳台摆满古色古香的木制餐桌、藏式餐具等,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传承精神。
除此之外,更能吸引游客的应该是“玛吉阿米”特备的藏纸手工留言簿。几年间,中外游客已经在六十多本留言簿上画写了各类风情迥异的心绪图文,成为“玛吉阿米”的历史记忆,现出版有《玛吉阿米的留言簿》一书。

此照片拍摄于玛吉阿米的阳台

八角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公元6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决定修建大昭寺后,为了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他率领大臣和王妃们住到了涡汤湖附近。为了表达对王的尊敬,人们在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修起四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臣相嫔妃居住,这就是八角街最早的四个宫殿,也是八角街最早的一批建筑。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后,四方游僧、八面信徒纷纷而至,大昭寺周围逐渐出现了十八座家族式的建筑,为远道来朝佛或做买卖的人提供了落脚之地。最初这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后来成为朝圣者的转经路。“廓儿”意译 为“圆圈”,引申为转经。八廓是中间的转经路,相对于它的,里面有“囊廓”,是大昭寺 里的一圈转经回廓;外面有林廓(意指世界外围),是围绕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老城转 一圈。从早到是晚总有数不清的转经者匆匆走在这3条路上,用脚步积累他们的功德。有不少人虔诚地从遥远的地方磕着等身长头来到拉萨。朝佛者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几百年后,特别是到了十五世纪,大昭寺成了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周围又出现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之类的建筑。许多虔信佛教的人干脆背井离乡来到大昭寺周围住了下来,接着,相应的服务设施、货摊店堂、手工作坊也发展起来了。拉萨人里,许多都是朝佛者的后代。

大昭寺门前陶醉的小女孩

八角街的商品1

八角街的商品2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

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行动)语(咒语)意(意念)三种方式缺一不可。
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
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
坚持就地磕头也是一种方式,或于自家佛龛前,或于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地板、磐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虔诚之致,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一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 

八角街磕长头的孩子

在八角街附近,还有很多要钱的藏族人。

藏族人并不以要钱为耻,因为他们要了钱,多数是敬佛之用,所谓“借钱献佛”。
而往往有人初到拉萨,自己没有零钱,便一元钱一元钱的给,不久便发现,自己是穷光蛋了,其实,可以到附近的寺院换零钱,寺院里有准备好的零钱换的。在佛堂里捐钱也是一样,如果想捐一元钱,但只有一百元的,是可以让当值的喇嘛找给你99元的

还有其它的一些要钱的方式,比如在饭馆里给你弹上一曲。
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俺没经验,给了一元钱,想给他们拍张照片,但他们拿了钱就走了;第二次俺就改变了策略,先拍张照片,然后再给钱。

看到很多跟自己生活不同的地方,但走进一个院子,感觉又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活啊

从院子里走出来,再看,再感觉,这里跟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些不同

真的不同吗?

差不多吧。

关于吉日旅馆,那里没什么特别,30元的价钱对我来说并不算便宜,但是那里给了我到拉萨的第一缕阳光;让我在漫长的旅程后,重新回到了需要刷牙的城市人生活;真正的,是我在孤单的骑行后,终于在那里找到了一群朋友;在我听说了八朗学、青年旅舍的好处之后,我仍然不想从那里搬走,怕搬走了,我在那里的朋友也就没有了。

在吉日旅馆的街对面,有小货车停车场,后面的院子里有木如寺和印经院

在拉萨,让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城市人的悲哀。

我们在城市里,无法到享受大自然的纯净,只能在屋子里使用环保材料;
在城市里,我们无法真正的天空,只能将大烟囱搬到城市的边缘;
我们需要遵守太多的规则,你想拐弯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是违章并线;
我们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否则就没有房和车。

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家里有明亮的灯光;
习惯了席梦思的柔软;
习惯了享受电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习惯了追求那钱和那权!

为什么我会悲哀?因为我太贪了!

木如寺很小,不需要门票。

佛堂里的酥油盆

佛堂里供奉的水

他叫白马,口里念念有词

开始以为印经院和木如寺是一个地方,但其实不是,一个是寺院,一个是事业单位,只是共在一个院子里罢了。

印经院职工和他的女儿

印经就像小时候印制油墨试卷一样,不过要先将印经用纸蘸水,然后在刻有经文的模板上滚上油墨,将纸附在上面,再用干净的滚子一滚,经文就清晰的印在纸上了。

他把水壶里的东西倒了满满一碗,示意我常一下,我尝了一口,他又示意我全部喝掉,就这样,一大碗青稞酒下肚,开始没什么反应,但不久感觉有点迷糊。他把碗收回去,在旁边给纸蘸水的大盆里涮了一下,又倒了一碗,自己慢慢享用

在和印经院职工聊天的时候,我明显的忽略了远处的一个人,一个做木匠活的人,但他是印经院的车间主任。也许是因为我怠慢了他,他不允许我倒车间里拍照,但他允许我到小车间里面看看。我把120相机放在院子里,我自己进到小车间里,呵呵,很明显他不知道我还带了T3。但我也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我出来后,我的120相机被按掉了9张。

小车间里印经的孩子

距离北京朋友来拉萨还有2天,我临时决定骑车到羊卓雍错去,那是藏传佛教的圣湖之一,距离拉萨不到90公里的路程,骑车两天可以来回。但问题是我身上只剩下50元钱,而作出这个决定已经是夜里23:00多。我进而决定,就带50元上羊湖。

第二天一早,我出发了,还没有出城,我吃早饭就花了6元钱

我知道自己将接受一个挑战,甘巴拉山,是我和羊湖之间的屏障,我要由山脚下的3600米爬升到海拔4700米的山口,但我仍然干劲十足,努力前行。

很快,我看到路边有村庄,小孩子高兴的玩耍,我感觉我将不孤单。小孩们发现了一个骑车的城里人,纷纷跑过来,“hello,hello~”,他们追着我的车子跑。
再遇到修路的藏族人,他们朝我挥手并露出漂亮的牙齿,“hello,hello”,我回应他们“你们好~”,心里有点不舒服。
再遇到村庄和修路的藏族人,仍然百分百hello,让我有些沮丧。
凡事总有到达极至的时候,他们是两个孩子,从山坡上快速跑下来,张着双手,我感觉自己要被拥抱,但美丽的幻想只保留了一秒钟,“hello,hello,money,money!”我好像被砖头打中了,没有了骑车的力气,他们并没有停下来,跑到我的车前,张开小手,“hello,hello,money,money”“money,money”……我想我该离开,我骑上车,但他们拉着不让我走,但我执意的还是走了,没有给他们money。
我感觉自己骑行的劲头越来越小,干脆下车,把车放在路边,一下躺在地上,在各种修路的车扬起的灰尘中睡了半个小时。

在路边睡觉
之后的路况更加不好,加上心情有点差,骑行的速度明显有点慢,天空中也开始有乌云聚集起来。
19点多,天空已经开始飘雨。修路的工人告诉我,我还有2公里可以到达山顶,我决定不再继续骑行,在修路的工棚休息。这个工棚的工人是从四川来的,二十人,晚饭是正宗的川菜。晚上睡觉,二十个工人,头脚相对,每两人一组盖一床棉被,并没有多余的,我只能把自己带来的衣服全穿上,然后钻到抓绒睡袋里。
夜里,外面风大雨大,帐篷的透风能力不错,把我从睡梦中冻醒,但无法与别人抢被。我侧了个身,床上确实比较挤,我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将自己的身子稍微蜷起来,然后半睡半醒的盼着天亮。

修路工棚的孩子

第二天,运气很不错!太阳为我照亮了羊卓雍错,我在海拔4700米的甘巴拉山上尽情的释放自己

羊卓雍错是西藏自治区南部最大内陆湖。藏语意为“碧玉草原” 之湖。曾称牙木鲁克湖、牙买加湖,又称白地湖。位于 喜马拉雅山与干巴拉山之间,江孜地区浪卡子县湖内。 面积64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2米。东西长 140公里, 南北宽 80公里。水深20~40米,东南部最深处达59米。 湖水容积约 150多亿立方米。羊卓雍错是西藏湖泊中形 态最不规则的湖泊,南部水面宽、北部白地一带水面窄, 湖中丘陵突起,多岛屿。岸线曲折,多湖汊和岬湾,仅有局部岸线挺直。四周为高山围绕,南部普莫雍错高水位时,与羊卓雍错相通;北部干巴拉山是雅鲁藏布江与 羊卓雍错的分水岭,湖面高出江面800米,两地相距仅8公 里;西部为卡惹拉山,有冰川发育,冰雪融水是湖泊的 主要补给源。羊卓雍错曾为外流湖,后被洪积扇堵塞而 成为内陆湖,并分离出沉错、空姆错、巴纠错等卫星湖。 羊卓雍错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均温2.4℃,最热月均 温10.9℃。年降水量372.8毫米,92%集中在6~9月。湖 水矿化度变化在1.615~1.891克/升,属硫酸盐类湖水。 11月开始结冰,次年3月解冻。湖区周围水草丰美,是以 放牧半细毛羊为著称的牧区。湖滨平原可种植青稞、马 铃薯。湖中产高原裸鲤等鱼类。

羊湖

羊卓雍错为山南地区第一大湖,被藏族群众称之为"圣湖"。湖内分布着10余个小岛。岛上有红教寺庙"拥不多寺",常年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加上远处雪峰映衬,更显"圣湖"之际神秘和美丽。目前已向国内外旅游者开放。

羊湖旁的村庄

湖的西测是宁金抗沙峰

下山就是比上山爽,上山用了7个多小时,而冲下甘巴拉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回到拉萨,一共花费21元,两天。

甘巴拉山上的小花

北京的朋友如期到达拉萨,他想去珠峰,但我们都没有边境证,便花100元到旅行社去办,又恰逢周末,只能等到星期一才能拿到。但幸好有人召集包车去那木错,便决定去那木错了。

那木错湖边的美女

来到那木错,是下午的15:30,天气出奇的不好,天空布满乌云,但那蓝蓝的湖水依然迷人。

那木错是西藏第一大湖,面积1920平方公里,海拔4700多米。那木错蒙语称作"腾格里海",是天湖的意思。它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是西藏高原著名的神湖。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去南、西藏各地的佛教到此转经朝拜。

那木错是让人震撼的湖,它让我们无法在日落前离开它,虽然天空乌云密布,虽然冷风开始呼啸,虽然黑格尔开始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我们穿好自己的衣服,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等待着。

我们躲风地方的小花

晚上20:30,在等待了5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等到太阳睡觉前的散步时光,它在乌云和水面间的缝隙朝我们打招呼

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现在仍然令我激动,而当时,我们绝对已经疯狂了,我们不停的按动快门,感觉构图就是浪费时间

湖边的经帆

20分钟不到,太阳散步的时间不算很长,但足以让我感激它对我们的恩赐!在最后一个灿烂的笑容过后,太阳消失在天际。

晚上住在扎西半岛的帐篷旅馆,45元/人,条件还是不错。这样的天气让我们担心第二天早上是否能看到湖边的念青唐古拉的主峰,旅馆的小姑娘告诉我们,“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看到念青唐古拉”。

太阳跟我们最后的道别


实践证明,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念青唐古拉的主峰!

相依相伴的念青唐古拉和那木错

从那木错回来,拿了边境证,包车,便径直来到日喀则。安顿妥当,游览扎什伦布寺

藏族人非常的喜欢花,不论在藏族人家的窗台上,还是寺院里,各种各样的花都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