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追随落日的情怀――甘南游记

0 2005-04-05 13:17: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我们坐车沿着212国道行驶,开始路很平坦,路过洮河时远远望见留着残雪的高山,我们的心开始兴奋起来。当汽车行驶在草原上时,一伙藏族儿童策马追赶汽车,我被这有趣的场面逗乐了,却错过了落日。不久暮色笼罩大地,只看到冬日草原一片茫茫和寂静,汽车的引擎声孤寂地响着,天地混沌,只记得奔波、奔波,生命仿佛就是为了到达草原北面的拉卜楞寺。我开始打瞌睡,感到疲倦,却忘了自己来自何方及纷乱往事,只知置身荒原雪山中。
名刹古寺拉卜楞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弘法传教的圣地,创建于公元1709年,寺院占地面积1230亩,喇嘛3000余名,僧舍不下万余间。每年新春佳节,甘肃、青海、四川、内蒙等地的宗教信徒,纷纷来到这里,欢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毛兰姆”法会。法会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七,我们在此逗留短短两天,没有机会观看盛大的“晒佛”节和“羌姆”,只在寺四周走了一圈,在寺里看喇嘛们诵经辩经。

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我们走路已经有些喘气和累了,草原上的小河清澈见底,枯黄的岸草和蓝天白云、远方的巍峨雪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风冷洌而干躁,午间的阳光灿烂明亮,世界通透干净。站在高原,心也是通透的,了无杂念。远远站在小店门口观看我们的当地人目光充满了好奇,我们对大自然及当地人鲜艳的服装、黝黑的脸膛也充满了新鲜。我们在白石村的村口小店里吃了些水煮牛肉和面,肉里没有任何佐料,膻味很重,根本无法下咽。

站在村里仰望高高的白石崖,可以看见在峭壁之上有一个很大的岩洞,当地人告诉我们,那个山口称为白石峡口,海拔三千多米,岩壁上有深洞数处,洞宽阔可容四人并肩进出,洞内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婉转百回,钟乳石千姿百态。传说此洞系“胜乐金刚”的道场,又据说此洞穿越了达力加山直通青海循化县,历代多有到此修行游历的佛教高僧。听说洞外的崖壁上雕有白渡母、绿渡母和圣僧手迹,我们的头都仰酸了,却看不到字迹,只好默默对传说古迹神往。佛教的历史神秘莫测,流传至今只留下模糊传说,而大概是因为此才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瞻望,大部分游人大概和我一样,来圆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吧。当身临其境,很多神秘的面纱褪尽后,开始想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思想、感情,这又是因为什么?我想还是对异乡异地的好奇吧。人的好奇心真的是促使历史前行的一大诱因了。

梵宇古刹庄严、神秘、雄伟,酥油茶的馨香在清晨的霞光里飘荡,在从小旅馆去拉卜楞寺路上,迎面遇到一个年轻的喇嘛。早晨的阳光正越过寺墙随意挥洒,长长的寺墙融在金粉一样的光里,喇嘛的影子倒映在斑驳的墙上,他慢慢走来,宁静的气质似要化入空气。我上前问侯,他被红色僧衣包围的脸上露出笑意,寺院的气息弥漫开来。他也问侯我,一口清亮的普通话,十分流畅动听,一定是辽阔的高原给了他这种优美的嗓音吧。

我们一路相伴走入寺中,拉卜楞寺规模宠大,全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及外围转经廊道协调布局,以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单元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体。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一座庞大的宗教艺术博物馆。寺内拥有难以计数的佛像,大者达十多米,小者仅寸许,佛教造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壁画、唐卡、堆绣、刺绣构思巧妙,色彩艳丽,均为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拉卜楞寺地区的藏族群众都信仰佛教,在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念嘛呢、磕头、转经轮、转廊拉成为他们经常性的活动。我们在转经廊边看那些藏民们携家带小地转经轮,表示自己的虔诚之心和祈祷之情。天气很冷,小孩们带着口罩,穿着长袍,拉着大人的手似懂非懂地转动了五彩的经轮。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跑,专注而严肃,在他们心里,这转动的五彩轮子一定赶走坏运,带来五谷丰收和一年平安,这轮子转动间好象生命的轮回,生生死死都在自然的规律里展现、消长、融合。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