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新书试读 > 正文

阿比拉多·莫瑞尔在黑暗的房间梦想全世界

0 2010-06-02 05:09:00   蜂鸟网   作者:徐婷婷 [合作]
本页查看全文

    阿比拉多·莫瑞尔(Abelardo Morell,1948~)出生于古巴哈瓦那,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前移民美国。当时他年仅14岁,英文几乎不通,随着父母工作辗转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几年后,作为移民家庭的孩子,他很幸运地被缅因州的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因扩大学生家庭来源多样性的缘故录取,成为这个一流学校的本科生,学习比较宗教学专业。鲍登学院是他全部人生和创作的开始,这个学校有很好的文科通才教育,并且开设有摄影课,莫瑞尔正是在这时开始接触照相机的。除了摄影之外,他当时还对当代爵士乐感兴趣,崇拜约翰·凯奇(John Cage)和激进的艺术风格,在黑白暗房中做试验,作品颇为愤世嫉俗和狂野。在本科毕业之后,他彻底转行去耶鲁大学读摄影的硕士学位。1981年,他从耶鲁毕业,在波士顿的马萨诸塞艺术学院任教,1986年结婚,现有一子一女,全家在波士顿居住。

阿比拉多·莫瑞尔在黑暗的房间梦想全世界
阿比拉多·莫瑞尔

    莫瑞尔从接受摄影教育到毕业后任教、独立从事创作的20年间正是美国摄影创作潮流从关注主观世界转向抓拍外部瞬间的过程。20世纪60和70年代黑白超现实主义风格在米诺·怀特(Minor White)等人的欣赏和推崇下几乎笼罩了全部的摄影创作,莫瑞尔在1978年拍摄的《丽莎,克莱尔郡,爱尔兰》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照片里近景是捂住双耳的丽莎,中景是风中摇曳的一片荒草,远景是孤零零站立的奶牛和盘旋的鸟群。这种不相干的事物的集合明显受超现实主义和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影响,并且也很符合当时的黑白摄影口味。当然,不仅是莫瑞尔,每个生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摄影师都受到这个阶段的影响,这种对黑白摄影的偏好一直延续到他以后的创作中,而且其中的氛围也慢慢转化为他作品里不能改变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行以弗兰克(Robert Frank)为代表的35毫米照相机纪实摄影,和当时很多人一样,莫瑞尔也抓拍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瞬间。

    这即是他年轻时所受的摄影教育带给他的两种创作模式。

阿比拉多·莫瑞尔在黑暗的房间梦想全世界
1991 灯泡

    等到他从耶鲁毕业后从事教职并开始独立创作时,摄影的流行又突然转向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摆拍的静物摄影开始风靡,艺术家开始搭建模型或对桌上静物摄影,有意识地让作品在哲学上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这种潮流不仅在摄影逐渐日趋学院化的美国风行,甚至影响到了南美,像切马·马多斯(Chema Madoz)、加伯列尔· 罗斯科(Gabriel Orozco)这样的艺术家也可以归为其中。这种知识分子型的摄影与之前流行的创作手法和思路完全不同,神秘主义者和都市街道徘徊者都已经式微,这让莫瑞尔有些无所适从。但很快,他就接受了这种大环境的改变,他在90年代之后拍摄日常生活的静物摄影,从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模式中可以看到这种转型。

    对于莫瑞尔来说,值得人敬佩的是,把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和同代人相比都是优秀的,他对他经历的三种摄影潮流都是由衷欣赏并且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创作空间。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他的领悟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都是“别人”的作这即是他年轻时所受的摄影教育带给他的两种创作模式。

    等到他从耶鲁毕业后从事教职并开始独立创作时,摄影的流行又突然转向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摆拍的静物摄影开始风靡,艺术家开始搭建模型或对桌上静物摄影,有意识地让作品在哲学上有丰富的阐释空间。这种潮流不仅在摄影逐渐日趋学院化的美国风行,甚至影响到了南美,像切马·马多斯(Chema Madoz)、加伯列尔· 罗斯科(Gabriel Orozco)这样的艺术家也可以归为其中。这种知识分子型的摄影与之前流行的创作手法和思路完全不同,神秘主义者和都市街道徘徊者都已经式微,这让莫瑞尔有些无所适从。但很快,他就接受了这种大环境的改变,他在90年代之后拍摄日常生活的静物摄影,从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模式中可以看到这种转型。

    对于莫瑞尔来说,值得人敬佩的是,把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和同代人相比都是优秀的,他对他经历的三种摄影潮流都是由衷欣赏并且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创作空间。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他的领悟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都是“别人”的作品,直到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才让他找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摄影语言。他的早期作品和他儿子出生后的作品判若两人。孩子打磨掉了他年轻时候作品中所有的尖锐、粗糙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并给了他一双崭新的看待世界的眼睛。在陪伴儿子玩耍的过程中,莫瑞尔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观察人们自认为“熟悉”的事物,比如画册上的反光、铅笔在桌上的投影等这些人们在孩童时期为之惊讶的但是很快被人们所习惯、不再关注的场景和现象。在他的对日常生活物品的摄影中,他让人们意识到“成长”是对新事物变得冷漠的过程,是让“新奇”变成“陈腐”的过程。这两者在思维上只有一步之遥,正是这一步之遥成就了莫瑞尔。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他的作品大多是孩子出生之后的作品。

阿比拉多·莫瑞尔在黑暗的房间梦想全世界
丽莎,克莱尔郡,爱尔兰,1978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照相机暗箱》(Camera Obscura)系列照片,这个系列始于1991年。“小孔成像”是各种摄影史书籍开篇必讲的一段,学摄影的学生人人都知道这个原理,但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摄影史的书上讲到这段的时候全凭一张17世纪基督教著名传教士阿森纳瑟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所作的版画插图,画的是一个画家站在黑色隔板搭成的房间里,利用该原理辅助自己画风景画。基歇尔是文艺复兴晚期的传奇人物,在东方学、科学和医学诸多方面都有建树。摄影术发明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摄影都满足于看这张17世纪的版画,都抱着“知道了”的惰性心态,莫瑞尔可能是第一个亲自把这个人人都“熟悉”的现象重现出来并照了照片的人。他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把房间的窗户用黑色塑料布蒙住,开一个小孔,外部景色全部投影到屋里的墙壁上,整个封闭的黑色房间就变成了照相机,然后他在房间里用大画幅照相机曝光8小时左右,把投影照了下来,得到一张窗外景色和屋里陈设相重叠的照片。迄今为止,他基本已经跑遍了欧洲和美国的著名景观,把威尼斯、伦敦、纽约等地的城市地标建筑都用小孔成像的方法投影到了当地的一个私人房间里并照了下来。

    能在私密空间内寂静地“拥有”整个世界并且不为人知,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体验。莫瑞尔满足了人们对“拥有”的渴望,“独自享有”整个世界时的窃喜、激动和敬畏。他把纽约帝国大厦投射到卧室的床上,把罗马竞技场投影到另外一个私人居室的一角:这就把屋外的崇高和屋里的平凡,古建筑和罗马帝国的永恒和现世的暂时,过去与现在,行人、时间和静止的街道这种种对立的事物并置起来,让人们在观看时处于一种矛盾的交锋中。世界的喧哗无声无息地在一个小屋里奔流眼底,这种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对撞震慑人心。

阿比拉多·莫瑞尔在黑暗的房间梦想全世界
2008 纳德尔曼和霍普  耶鲁大学美术馆

    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诗意、智慧和情感。莫瑞尔本人非常喜爱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也曾经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霍普的画包含进来,挂在小孔成像的室内墙壁上,让墙上的孤独的现代人的肖像和屋里的陈设发生上下文的联系。对霍普来说,优美的光线和孤独的现代人站在房间中的这类作品从来没有把大众排除在外,他画中的“美”让人一望即知——这是美国中产阶级观众能理解并且也喜欢的美,他也因此获得了大批的支持者。霍普把现代派的所有杂音和挑衅都去掉了,同时舍弃了先锋艺术的艰深,只剩下现代生活中共同默认的心理状态,和大众是一种合作的姿态,双方互引为知音。在这一点上,莫瑞尔的摄影和霍普的画有很相似的立场,观众在直觉上很快就能投入到作品中,并且容易把“我”放到作品里产生意义,找到情感上的碰撞。这种童心和梦幻一般的投影是一种温和的、广博的美,即使再世故和复杂的观众也无法抗拒它。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