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玩转器材 > 正文

20年的成就-佳能EF镜头技术剖析(一)

0 2008-06-19 09:00:00   蜂鸟网   作者:刘文杰 《DiGi数码双周》编辑部 [合作]
本页查看全文

chapter 03 EF镜头技术剖析

20年的成就-佳能EF镜头技术剖析(一)

新一代APS-H尺寸CMOS

  20世纪80年代末,各大相机厂商都为单反系统自动化作出努力,其中Canon
在1987年毅然宣布放弃有近30年历史的FD接环,建立一套全电子化的接环系统── EF,配合EOS相机,让用户立即体验电子化带来的好处。电磁光圈、超声波马达、光学影像稳定器与及全时手动对焦功能,无一不是EF接环带来的成果,眼见现时竞技场上处处白炮,当日“转Mount”的决定不是一时之快,而是占领先机。再看看其他品牌的镜头发展,相信各位“Canon人”心中都已经有正面的答案。即使是手中毫不起眼的套装镜头,都隐藏了无数科技及智慧结晶,可见Canon的EF镜头确实与众不同!

电磁光圈(EMD)

20年的成就-佳能EF镜头技术剖析(一)
电磁光圈

  EF接环全电子化的设计,为每一镜头都带来电磁光圈叶片(Electro-Magnetic
Diaphragm),EMD将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及光圈叶片合成一个单元,当用户通过机身转盘发出电子信号后,相机内的微处理器会在照片曝光期间控制光圈孔大小,对比20多年前出现的机械光圈叶,EMD不论在精确度、操作宁静性、耐用度及可靠性都较以前作出改良,而且只要加大相关马达的驱动能力,EMD一样可以在大口径的大光圈镜身上使用。此外,EMD设计时已考虑到将来的升级潜力,故在1991年Canon成功推出全球首批拥有自动光圈叶的移轴镜头——TS-E系列,而其中的E就是表明它的曝光系统仍是全自动的。

超声波马达(USM)

20年的成就-佳能EF镜头技术剖析(一)
直径为62mm及77mm的环形超声波马达

  在1987年,Canon首度将环形超声波马达应用在EF 300mm f/2.8L USM镜头上,其安静性及超快的自动对焦性能,迅速成为体育摄影的一时佳话。其实,在EF镜头生产初期,AFD(Arc From Drive,弧型驱动马达)仍是当时的主导,只有两三支镜头才享有USM带来的优势。第一款面世的超声波马达名为环形超声波马达(Ring-type USM)。Ring-type USM利用两组不同相位的交流电压及压电陶瓷(Piezoelectric Ceramic),令一个称为固定环(Stator)的弹性物质以30000Hz
的频率振动,然后以行进波(Travelling Wave)方式,将浮在固定环上的旋转环(Rotor)向左右两方持续转动。简单地说,整个系统以行进波产生的振动作为它的工作方式,而这款USM多使用在大光圈或望远镜头上,并且提供全时手动对焦功能。其后,Canon在1992年开发口径只有11mm的微型超声波马达(MicroUSM),它没有镜头口径上的限制,成本比Ring-type USM更低,可以广泛地用在不同焦距的小型镜头上。数年前,Canon再次开发长度及体积只有Micro USM一半的Micro USM II,并应用在EF 28-105mm f/4-5.6 USM及EF-S 18-55mmf/3.5-5.6 II USM等镜头之中。相比AFD,USM有低转速、高扭力与及瞬间启动和停止的制动能力,缩短对焦时间,而且它耗电低,效率高,操作时的音量更只是一般电磁马达的25%。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