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摄影技巧 > 正文

顶级摄影比赛获奖者 揭秘如何把握扫街的画面感

0 2015-11-16 06:13:00   蜂鸟网   作者:胖电塔   责编: [读者稿]
本页查看全文

Q:欣赏您的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您对画面空间感的娴熟把握,在这方面您有什么技巧或建议要分享给各位朋友的吗?

A:关于空间感,还要得益于自己了解了一些建筑学的常识。加之融合了儿时很喜欢的人文地理,就特别喜欢观察和探索城市、街巷这些东西。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将被摄对象看成是“空间的组合”而非“被摄实体的组合”。

专访2015IPPA人物类一等奖获得者

Q:可以分享一些关于摄影的书籍给大家吗?比如关于色彩,构图,或摄影理论方面的书籍。

A:大师的画册自不必说,其实《纽约摄影学院教材》对于自己的启蒙帮助很大,书中的第一章便是四海皆准的摄影理论。当然不同的拍摄题材有不同的理论支撑。有意思的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这些城市、规划、社会、建筑类的书籍。它们教会了我阅读空间,阅读城市的表里,理解城市兴衰和内涵所在。

专访2015IPPA人物类一等奖获得者

专访2015IPPA人物类一等奖获得者

Q:在您的作品集中,多数收录的都是国外的城市摄影作品,关于国内与国外人文环境的差别,或言之国内外街拍的差异,想听听您的看法。

A:我觉得有两点比较值得跟大家分享。
     
  一个是上面说到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到的多样性,国内现在的城市人文生态就是缺乏多样性,我们的城市(特别是新区)都缺乏街道生活。这和我们的土地制度和建设模式有关系吧,毕竟一个社区,一条街道需要常年累月与人磨合,才能形成一定的场所感。

专访2015IPPA人物类一等奖获得者

  当然国内外的差异如果抽象成空间的分析,还要用到《外部空间设计》的观点。国外(西方)街道的空间更像是以建筑外墙围合起来的没顶的房间,空间的限定很完整也很有趣;国内(其实也包括日韩)以自家地块和院子为单位,街道显得散乱,“被剩余感”很强。当然由于日韩城市不存在中国迅速的大拆大建,多样性还是很足的。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