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街道
2005-04-19 18:08: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
在成都宁夏街西侧,有两条小巷,一条是树德巷,另一条是树德里。
以前小巷西边有两寺,一名欢喜寺(又名喜禅寺,一名西来寺。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震在成都兴办私立学校,先后捐资办了4个小学。1932年第一班毕业,需升初中。为了使莘莘学子能继续读书,于是在三小的基础上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男女生部,女生部在树德巷、男生部在树德里。欢喜寺和西来寺随之被划入树德中学校园内。解放后,男女生两部合并,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9中学,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由于两条小巷系树德中学男女部所在地而得名,故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两条芙蓉街获新名
成都有不少别名,“芙蓉”城著称至今,历代诗人题咏不少。而且,历史上成都确有两条街道称为芙蓉街。
一条是现在的陕西街。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先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修建了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处。他们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
另一条街就是现在的帘官公所街。清代,成都知县张人龙比较重视教育,便筹资购民房,建立了成都芙蓉书院,街名也因此而为芙蓉街,暑袜北街附近。芙蓉书院后来迁至青龙街。原院址也改为帘官公所,即乡试监考官和阅卷官的住所。为表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不开绿灯”,门口垂帘办公,以杜弊端,街名也就改作帘官公所街了。
●“神秘”的五块石
成都有两条异地同名的地名“五块石”,一个在火车北站立交桥附近,一个在青羊宫东南。前一个“五块石”是因五块条石铺成的桥而得名,而后一个则被传为是因古蜀国墓志而著称。
清嘉庆《四川总志·山川》载:“五块石,府城南二里。”今石已不存。成都由内湖变成平原,石头稀少,需从百里以外运来,古蜀交通困难,石头就更显得珍贵。古蜀“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这种墓志石其实就是显贵的象征。也许,这可以为五块石是古墓志作一佐证。据四川省各市县《地名录》来看,省内尚有双流、宜宾、营山、达川等县市存在“五块石”地名,成都的五块石不会是孤立或偶然的现象。
五块石的“五”,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五”字音通“无”字,五、无均有极意,最重、最大数。西周典籍以五为极数,如“五刑”、“五礼”、“五声”等,具有复杂内容和辩证法因素的五数密切相关。古蜀传说中能屙金的“五石牛”、大力士“五丁”,都是神奇之物。可见,墓志石不用四块、六块,而用五块,说明了古蜀人对五字的偏爱,乃至崇拜,从而赋予五块石以神秘的色彩,引起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
●最古典的街道:宽巷子
进入宽巷子,时光似乎倒退了许多年。平房,两扇或四扇开的大门,斑驳的锈迹陈述着它们的历史,门两侧有石墩,石墩上原本有狮子或石鼓,可惜这些已被当作“四旧”毁掉了。门楣上雕有金瓜、佛手等吉祥物,张牙舞爪的麒麟在屋脊上与飞扬的屋角相映成趣。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有笼中鸟在歌唱,让人联想起拖长辫、穿长袍、唱小曲、玩鸟斗蟋蟀的清代遗少。四合院内的人家都种着各种植物,有竹有树有花,绿绿的藤蔓爬满低低的矮墙,难怪一片小店取名为“都市村庄”。就连招待所也与外面的灯红酒绿相迥异,两层楼的四合院,门口雕着牡丹、菊花等“富贵平安”图,进大门竖着峨眉山水画的屏风,左边是一幅春燕沐浴春风图,画右边是《牧牛》图,院子中央满是盆景,几名老者正边品茗边对奕,正是“古巷风华幽意远,少城清韵小园多”。夕阳下,一位银发萧疏的婆婆抱着一只胖胖的白猫卧在屋檐下慵懒地打着盹,让人驻足忘返。
有意思的是,这条古典的街上同时容纳着最前卫的东西,一家网吧内的年轻人正在忙碌,某电视台的《电玩俱乐部》也正在其中,仿如全身素白的姑娘头上的一朵红花,典雅而不乏摄人心魂的魅力。
●最繁忙的街道:荷花池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可以说是声名遐迩,它的崛起和发展给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大批外地商人。
在荷花池市场里不能单纯说出哪条街道是最繁忙的。每一个在荷花池做生意的人每月都象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无休止地运转。在肖家村二巷做了多年服装批发的肖小姐对此感慨颇深:“有时候早上四五点就开了门,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吃饭,上厕所都是算着时间来的。” 迎来送往,你买我卖,荷花池天天都是那么拥挤、那么繁忙。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