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新书试读 > 正文

思想决定影像

0 2009-11-06 07:17:53   蜂鸟网   作者: 李少白、何星、张震 [合作]
本页查看全文

张:照您的说法,我基本上属于在第一层次上努力的人。我总想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拍摄那些新奇的景物。听了您刚才的表述,我回想自己去故宫的经过,觉得自己的确对故宫中很多具有美感的景物视而不见。比如西长街那面红墙和红墙下的宫灯(图1),我不止一次路过就没有觉得有什么可照,可是经您一照,不仅我,还有许多观众都非常喜欢。您能就这张照片,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克服视而不见。

李:这张照片是被逼出来的。在2004年,故宫曾主办了一次紫禁城国际邀请摄影展。我有幸受邀。当时规定三天的时间必须拍摄完2 0个胶卷。到了最后一天。我还有一部分胶卷没有拍完,我有些着急,在故宫中乱跑一气,也没有发现可拍的景物,因为我对故宫太熟悉了。后来我索性不跑了,就待在我最熟悉的西长街,面对红色的宫墙,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非要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到被自己忽视掉的镜头。由于自己选择了限制,集中注意力去反复观察局部景物,果然就发现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形式元素,结果就拍摄到这个长期因视而不见差点被忽略掉的镜头。从类似的经历中我逐渐悟出了道理:要克服视而不见,除了提高文化修养、审美修养之外,还要警惕对熟悉景物的盲目,越是熟知的事物,越要以陌生的眼光去打量它,死死盯着,拼命审视,往往会出现惊喜的新发现。

张:您的说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试着找一些被自己否定掉的景物,重新审视,死死盯着,不看出点新东西决不罢休。

思想决定影像

李:你要真这么做,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张:您有一张很多人都喜欢的照片“角楼和柳枝”,我曾围着故宫转了一圈,把4个角楼都看了,也没看见角楼上长柳枝的景象。这张照片是不是您所说的把看见的拍成想看见的?

李:的确如此。这张照片是偶然拍摄的,有一次我路过沙滩附近的角楼,看见有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孩子站在御河边上凝望角楼,仔细看,她竟是我的学生。过去问她,为什么站在那儿发呆。她说想拍角楼,但没有发现可拍的镜头,我立刻想起授课时,我曾反复告诉学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罗丹语)。此刻我的学生
面对角楼无所发现,作为老师的我能不能以身作则帮她发现呢?!我还没有思考成熟,竟脱口而出:“让老师帮你发现!”大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心慌。因为当时我也没有发现什么。为了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我建议她到马路对面的红墙下,让我给她拍几张现代与古代相融合的人像照片。她欣然同意,我与她过了马路,还没有给她拍照,我一回头看见了御河边的柳树与河对岸的角楼形成一种陌生的视觉结构。我连忙换上长焦头采用剪影形式将柳枝和角楼压缩在一个平面上。强化了线和
块的奇特的审美结构。

张:您能总结一下如何将看见的拍成想看见的思路吗?越通俗越好。

李:做加法。

张:都说摄影是减法。它是要在纷繁杂乱的景物中删除那些多余的东西,使其成为一幅比现实景物更为简洁的画面。为什么您却说要做加法。

李:把看见的景物拍摄成想看见的画面,最根本的是要把现实景物,主观化、理想化、个性化,也就是要把作者自己加到画面中去。

张:您的意思是在客观现实中融入自我。

李:对!我认为所谓减法其实只是摄影的一种表现方法而已,不能笼统地称摄影艺术是减法的艺术。艺术的关键是要有创造性,而创作性的关键是要有自我,因此我们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要想方设法将自我融入到客观的现实中去。也就是将看见的现实转化成想看见的艺术。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