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基础入门 > 正文

灾难新闻摄影的自律准则

0 2009-11-03 07:26:12   蜂鸟网   作者:迪派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从1842年德国汉堡的火灾废墟图片开始,新闻摄影一直在和灾难题材打着交道。它所拍摄的主题往往是不可预知或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因其题材重大、冲击力强、形象直观,特别吸引读者关注;它可以触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成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上经久不衰的热点。
 
    但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也存在很多弊端。首先,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的传播,存在明显的负面社会影响;其次,在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的采编、发表中,极易造成对受害者及其亲属的新一轮伤害;再次,在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中,一旦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不能统一,出现片面报道,对大局不利。这些弊端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摄影工作者的道德水平。

灾难新闻摄影的自律准则

作者:Arko Datta,印度,路透社

拍摄:并非离现场越近越好

    灾难性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此中的新闻事件即灾难性事件,新闻人物即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与相关者。当摄影记者接到该类采访任务时,应该本着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标准,做好以下步骤,以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摄影记者应适时出现,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一些特殊场所,如受害者或受害者亲属的私人领地,进行宗教、传统仪式的场所,以及举行家庭葬礼的地方,摄影记者要谨慎涉足。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摄影记者能否出现的思考路径:首先,我所预计拍摄的图片是否有真正的新闻价值;其次,我的出现是否符合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第三,我的出现是否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愤怒甚至仇恨。

灾难新闻摄影的自律准则

    倘若思考的结果是可以出现,那么距离即摄影记者的活动空间,应该以多少为合适?有人认为,在被拍摄对象进行庄严之事或过度悲伤的场合,摄影者应该与被摄对象保持一段庄严的距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并不需要记者们抵着新闻人物的脑门拍摄,个人悲哀的无限扩大,无助于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的了解。相反,退一步保持一定的距离,反倒能开辟出独特的新闻视角,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

    如由托德·海勒斯拍摄的获得2006年度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的作品《最后的葬礼》。在拍摄过程中,托德·海勒斯的镜头与被摄对象一直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一定的距离”使被摄者留下了尊严,使读者读出了感动,使作品拥有了获奖的理由。此类作品还包括2008年第51届荷赛获年度当代热点类三等奖的作品、法国摄影师William Daniels拍摄的《乌干达父亲照料患痢疾孩子》和获年度新闻人物类(故事)三等奖的作品、美联社以色列摄影师Oded Balilty拍摄的《南京大屠杀70周年》等。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