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严冬坝上掠影之自助漫行

0 2006-01-18 12:21: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2006年1月3日12点49分,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大连-赤峰的N151次列车,开始了我的2006年第一次自助之行,此行的目的是到偏僻山村-天太永拍摄坝上冬季风光。
我曾于2004年10月、2005年8月、2005年9月三去坝上,分别拍摄了深秋、深夏、和初秋的景色,但坝上浩瀚的草原和壮美的景色依然深深吸引着我而欲罢不能。据说,坝上一年四季都很美,冬季和春季神秘的面纱我还没有去揭开,有待于去欣赏、去品味、去拍摄。所以,在高原酷寒的严冬,在无同伴的情况下,我又一人开始了严冬季节的坝上之旅。
这是我第四次去内蒙坝上,第三次去天太永(第三次到坝上去的是军马场,没有来得及去天太永)。1月4日早上6点05分到了赤峰,下车后只用20分钟时间用了早餐,就急忙奔向汽车站。7点从赤峰出发,乘公共汽车去克什克腾旗。11点到了克什克腾旗,下午2点又换乘汽车,傍晚6点顺利地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天太永。
天太永隶属于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是一个仅8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庄,坐落在四面环山的狭长谷地里。美丽的萨拉河从村前沿山谷南北向蜿蜒流过。河虽不宽,但四季流水不断,不仅给这里的景色增添了妩媚之美,也给居住这里的人们供应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使他们在这里得以劳作生活和繁衍生息。村里居民基本为汉族,大多从河北围城等地迁移而来。他们以牧为主,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种植小麦、油菜、蔬菜等作物,主要满足于自己食用。由于地处偏僻,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无法打电话。但这里通了电,电视也已普及,电视信号靠自己安装的锅盖式接受器,直接接受卫星信号。这里没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看电视成了这里人们的唯一文化生活。这里不富裕,但也不算贫困,生活算得上我国农村的中等或中下等水平。
村里没有招待所,更没有饭店和旅店,我住在已经来过两次的一位纯朴、热情、好客的老乡家里,开始了我为期一周的采风生活。
我很幸运,在这里7天,天气一直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风和日丽。蓝蓝的上天、白白的雪原,既结冰又流水的小河,使我可以到村前、村后、村东、村西所有地方拍摄,没有夏秋时的小河流水、无桥可越的障碍,所以,我到了前2次夏秋无法过河而没有去过的所有地方,拍摄了2500幅左右数码照片和10筒120胶卷。按照往返10天的计划,我于1月11日早上7点登上返途,12日早上顺利地回到了大连,心满意足地完成了2006年的第一次拍摄任务。
在天太永的一周里,我享受到了一人到处随心所欲拍摄的快感,在各个山顶、附近各村和居民点、各处草原和河流,只有我一人扛着三脚架到处转悠的身影;也体味到了寒冷、劳累和惊吓的刺激,感到了第一次真正独自一人出游的乐趣(去年南方自助游,到哪里都可以遇到摄影的影友,可临时结伴,而这里是无人来的)。每当白天疲劳过后,晚上和房东在一起喝着烫热的小酒,聊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我白天的所见所闻,和全家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倒也其乐融融。深夜10点以后,自己一人在另一间为我准备的房间里,爬上热炕头,钻进热被卧,经过一夜的熟睡后,又总是精神抖擞地奔向新的景点,感到十分充实、快意和自然。在这里,人们朴实、热情,没有其他开发过景点人们的世俗观念,当地的人已经认识我,所以,没有任何人为的危险,自己一人无拘无束地到处转悠,没有一点惧怕感,使我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7天难忘的生活:
此行的目的地-天太永
[#img_709961_no_0_Black#]
村前美丽的萨拉河
[#img_709962_no_0_Black#]

第一天(1月5日):最寒冷的一天

今天是小寒,我外边穿上了防寒登山服、驼绒棉裤,内穿纯毛背心、纯羊绒毛衣、摄影背心、纯羊毛裤和纯棉保暖内衣裤,头戴纯羊毛棉帽外戴上棉衣的棉帽外罩,脚登暖和的雪地鞋,把尼康D70相机和AF35-70/28D镜头套机挂在胸前(暂不带哈苏相机,先熟悉情况),放在大衣里边,拉上大衣拉锁(为防止电池受冻),在太阳即将升起的8点左右,全副武装、稍嫌笨拙地向村前而去。
听房东说,这几天禁止放牧,上边要来检查,我感到有些遗憾,但一出村就看到一群牛,在放牧人的驱赶下,向村南而去。我怕以后几天拍不到放牧的景色,所以,就随着牛群上了村南的山岗,顺公路向南走去。过桥后(下边是萨拉河的支流)向左过了公路,到村东南山岗下冲积的草原平地而去,一会又过了结冰的小河,这是我以前没能来过的地方,一切感到那么新鲜。我边走边拍,到了东南山下的深处,我看到了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向上窜出水的河段,水雾升起形成了雪白的树挂。看到这样的景色,我感到十分惊喜,今天上午我不仅拍到了草原景色,而且出乎意料地拍到了雾凇。我很后悔没有把哈苏相机带来(在1月9日第4天我带哈苏相机第二次来这里时,河里没有了出水现象,自然没有了雾凇,这里的雾凇没用120相机拍成)。
今天是小寒,天气很冷,一会儿,我的胸前上满了霜,D70机身也结了冰霜,我怕电池失灵,拍完后就急忙把相机揣在怀里,不用时盖上镜头盖,但我拿出来时,镜头前镜片也结冰了而无法使用。我只好把UV镜拧下来,不用时仅把机身揣在怀里,而把镜头露在外边,不再盖镜头盖了,所以,以后镜片没有再结雾结冰。天气虽然很冷,但我因为紧张拍摄而热得出了不少汗,可能是运动激烈的原因吧?我一直拍到10点半,感到了又渴又饿,11点多我才返回村里。
引我去拍摄地的牛群:
[#img_709963_no_0_Black#]
早饭和午饭一起用了,稍事休息,在下午1点30分左右,我仍然把D70套机挂在胸前,放在大衣里边,身背装满哈苏和尼康镜头的沉重摄影包,手拿捷信1227三脚架,准备向以前没有去过的河西山岗而去。房东的小女儿和他来串亲的外甥女非要和我一起去,我只好答应。她俩帮我拿三脚架和装在上边的哈苏套机,我们三人过了河,上了西山。到了山岗,我在给她们小姐俩拍了几张片子后,看到适宜拍摄的高处山顶还有2公里,而且我要等到太阳下山才能回去,我怕她俩受不了,就逼她们先回去了。我一人边走边拍,向远处的山尖攀登而去。到了山顶,选择好拍摄地点,我拍到了以前因小河障碍过不来这里而无法拍到的壮美景色,把尼康的80-200镜头和2倍增距镜都用在D70上了,这样,长焦段达到了600MM,但都不觉得长。哈苏相机用250镜头都不过瘾,可见,坝上的景色是多么辽阔、壮美了。
上山时,因为运动量大,穿的多,热出了一身汗,内衣都湿透了。到了山上停下来拍片,刚才出汗的内衣忽然变得那么凉,逐渐地感到了山上特别的寒冷。山上风虽不大,但特别硬,一会儿手就冻麻木了,我只好把手揣在怀里捂捂,再继续拍。拍了一会儿,脚架的云台旋钮拧不动了,原来润滑油冻凝了。我就用D70继续拍(用D70拍摄时,我用右手握相机手柄,给电池保温,不拍时一直揣在怀里,所以,D70一直没有停止工作过),在太阳要下山、山下河流、村庄、草原因山遮挡而没有了适合的光线时,我才收拾器材下山了。
在回去的路上,拿三脚架的左手一会就冻麻木了,没想到碳纤维架子也这么凉,我只好走走停停捂捂手,下午5点,我回到了村里,结束了第一天的拍摄。
为房东的小女儿和他的外甥女在小河上拍张照片:
[#img_709964_no_0_Black#]

在上西山岗的路上
[#img_709965_no_0_Black#]
到了山岗上,又为小姐俩拍了张照片,就让她们回家了
[#img_709966_no_0_Black#]
第二天(1月6日):最疲劳的一天

这一天,我只带D70和35-70套机,于8点出发,到下午1点半返回,沿着村北的小河,经油坊、小河子两个居民点(均隶属于天太永),先后登了河西的山岗和河东的山岗,向下拍摄河流、村庄、树木等景色。在爬上东山岗后,我拍了一会下山时,忽然发现特别陡峭(至少有70度),没有路,雪层下面是碎石,看着下边都眼晕,但又不能不下。我只好硬着头皮,两手支地,坐在地上一步步向下滑,好容易到了山下,才透出了一口气。后来,我后悔了,为什么不向北边走走,找缓一些坡度的地方下山呢?以后,可不能独自一人冒这样的险了!
村西北的鸡冠山:
[#img_709967_no_0_Black#]
在西山岗下山,留下了我的足迹

[#img_709968_no_0_Black#]


6号上午虽然拍了不少片子,但经历了最冷(早上出发时)、最热(午间)、最疲劳(早8点到下午1点半,连续运动了5个半小时)、最渴(出汗而没有补充水分)、最饿(早饭没有用)的考验,感受到了各种感受的刺激和摄影创作过程的乐趣。下午,我3点多才出发,在村前和最近的东山岗,就近拍了些牛群和雪地小品。
村前的老树
[#img_709969_no_0_Black#]
第三天(1月7日):最惊险的一天

早上7点半出发,带有全套器材,向村前公路南沙包山顶而去,向下俯拍天太永周围村庄、河流和树木的景色。今天天气很好,一点没觉得寒冷,拍了2个多小时,于11点半回返。由于早上出来前,看我昨天回来很晚,房东为我准备了牛奶和早点,所以,今天上午没有觉得劳累和饥渴。
这是我向村东南走去的土路
[#img_709970_no_0_Black#]
下午1点半左右,我依然全套武装,沿着萨拉河,去了村西南方向有5公里远的“下地村”。我边走边拍,在拍小河风景时,河西一位叫徐国利的牧民过来,要领我过河。原来,河水一直在流淌,必须找冻得实的地方过河。我跟着他到了河西,上了我以前因河流阻挡而无法来的西山岗。我很高兴,在这里,我不仅拍到了羊群(他们没怕来检查而禁放),而且拍到了河西的美丽景色。我一直拍到太阳下山,才独自一人下山(羊群在4点左右就回村了)。

在过河时,天已渐暗下来,我找不到原路了,又无人可问,就慢慢试着过河吧。刚过去三分之二,忽然,脚下的冰沉了下去,我的右脚陷进冰里,我惊吓不小,急忙把右脚拔了出来,好在鞋里没有进水,右脚刚出来,左脚又陷了进去30多公分深,鞋里也灌进了水,我急忙把左脚拔了出来,右脚又陷了进去,但不深,右鞋里没有进水,我换一个方向向对岸走去,很快到了岸上,把左边的鞋子脱了来处理了一下,这时天已经黑了,我又是独自一人,就急忙回返了。这件事,虽然有惊无险,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回来也没敢给家里人说起。
在严寒冬季,萨拉河有的地方流水,有的地方结冰
[#img_709971_no_0_Black#]
在没有结冰的地方,我的脚陷进了冰水里
[#img_709972_no_0_Black#]
第四天(1月8日):最痛快的一天

用了早点,7点半出发,还是沿着萨拉河向村西南而去,一路拍雾凇,拍河流,到了“下地”村内,拍风土人情。一会,经“下地村”过河,到西边山岗上拍了羊群、山脉、草原和河流。一直到下午1点半,我才回到房东家里。
去“下地”村的路上
[#img_709973_no_0_Black#]

下午到村前东山岗上拍摄牛群和山下的河流、村庄,4点多就回返了。今天运动量不大,但拍到了不少片子,感到十分痛快。
在去村东山岗的土路上,可以经常遇到散养、自己回来的牛群
[#img_709974_no_0_Black#]
第五天(1月9日):出发最早、受惊最大的一天

前几天出发晚,没有拍到日出时最好的光线。今天,我7点就出来(这里日出是8点,这时天还是黑黑的),顺便乘到“马鞍山”口接客、去克旗的班车,我直接到了距村有3公里的马鞍山,争取到了时间。
到了山口,往里走是半公里长的“一线天”,两边是当地最高的山(南边是马鞍山,北边是白沙包山)。中间是很窄、结了冰汽车无法通过的的乡间公路和路边的小河,而我这里走过很多次了,天和山都黑蒙蒙的,但我熟悉了这里,一点也不害怕,正在兴冲冲地向山谷里走时,忽然听到后边刺耳的狗吠叫声,我回头一看,一只硕大的黑狗站在公路边马鞍山下的一个30多米高的小山顶上,正在面向我大声吠嚎,我顿时吓得毛骨涑然!怎么办,我四面环视一下,前后没有一人,这是条无人看管的野狗!不能后退,它就在我后边。我眼看着它冲下山坡,冲我飞奔而来,我只好快步向前走,不敢向后看。边走边安慰自己,反正穿的很厚的棉衣,谅它也咬不透我。不到一分钟,它在我右边路下侧越我向前飞奔而去,刹时没有了踪影,我才深深地出了一口气。啊!原来我是占了它的道,向我示威,它是怕我才吠叫的。又是一场虚惊。
我到了马鞍山西边便于登山的缓坡(相对东边陡峭而言,2005年夏天曾在东山坡登山,那时是三个人,山特别陡峭,我用双手做支点,硬是爬上去的,结果,把我的捷信三脚架云台磨掉了烤漆,现在一人可不敢在东山坡登山了),在7点半左右,向山顶攀登而去。由于穿得多,又身背沉重的器材,所以,中间休息了4、5次,在8点太阳即将露出地平线时,终于登上了顶峰。
这里是当地的最高点,视野特别开阔,可向北拍天太永一带景色,向南拍“下地”村一带景色,东西可拍壮美的远处山脉和山下的谷地、草原。马鞍山的山顶尖尖的,仅有1平方米多的地方,向东方下边看,特别陡峭,看着眼晕。我壮着胆量,不往山下看,放稳器材,急忙支好三脚架,先拿出D70装上80-200镜头和2倍增距镜抢拍一会,找到感觉后又装上哈苏和250镜头拍摄。奇怪的是,在凌晨无遮挡的山顶上,我一点没有觉得冷,换镜头和换胶卷时没戴手套,拿相机也不觉得凉,是紧张的还是天本来不冷,这里可是零下20多度的高原啊!我东南西北各方向拍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原路心满意足地下山了。
到了山下的小河旁,我看到美丽的雾凇,又是一阵猛拍。拍够了,又向第一天发生雾凇景观的地方走去,但那里今天没有了雾凇,其实,在那里是很少有的,只是5号那天我恰好遇上了。在11点左右,我就开始回返了。
远眺马鞍山,右边是我在上午8点登上去的主峰
[#img_709975_no_0_Black#]

在马鞍山与左边的白沙包山中间的峡谷里,我遇到一条野狗
[#img_709976_no_0_Black#]
在马鞍山的顶峰上
[#img_709977_no_0_Black#]

下午2点多,我带了D70和18-35、80-200镜头,没有带三脚架和120相机,轻装去了村东南的山岗,过山岗越公路,到了以前没有过的山坡草原,看到了一群群牛群和起伏的山峦,我连拍了两个多小时,在4点多太阳要落山时,走向返回村庄的牧羊小路。这时,西边出现了条条白云,这是来这里第一次出现的白云,我急忙拍了几幅,心满意足地从原路回村了。这时我感到特别冷,今天可是三九第一天啊!回到屋里,穿着防寒大衣我还觉得冷,直到喝了两小杯热酒,用完晚餐,我才慢慢地缓过来。后来,头有点疼,我知道感冒了,是上山时出汗太多了,上山后汗水湿了的内衣又凉了才导致感冒的。晚上9点钟,我就早早地睡在热炕上,吃了两片药,第二天就完全好了。这是我此行唯一身体不适的一次。
下午,我又上了东山岗:
[#img_709978_no_0_Black#]

第六天(1月10日):最开心的一天

上午7点20分天还没亮,我全部武装,奔向了河西西南、在这里属于第二高度的白沙包山,因为要过河,也是我第一次去地方。8点10分左右,我气喘嘘嘘地到了山顶,太阳已经出来了。我向下一看惊呆了:山上树木和草棵全挂满了雪白的霜,这是多美的树挂啊!没想到,在山上也遇到了雾凇美景!
山顶很陡峭,也是一平方米多的地方,东边的山坡也很陡峭,往下看感到很眼晕,地方小,三脚架只好支在紧靠山边的弹丸之处,拍摄时我的手不敢离开三脚架,生怕架子和相机滚下山去。我用D70和哈苏长枪短炮对着山下的村庄、河流和草原、西边的山峦和树木猛拍了一个多小时,就收拾器材下山了。在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拍,拍树挂、拍山岗边缘堆积的厚雪,感到十分快意。
白沙包山远眺
[#img_709979_no_0_Black#]
在白沙包山顶遥望“下地”村
[#img_709980_no_0_Black#]
最回村的路上
[#img_709981_no_0_Black#]

下午2点钟,房东的小女儿找来了十多个村里男女青年,到村前的宽敞、明亮的小河冰面上,在冰天雪地里,我为他们拍摄玩耍的场面,后来,免不了为他们拍合影,拍单人、双人照。他们很开心,能为他们做些事,我也很高兴。
拍了一个多小时,看他们因为穿的少,冷了受不了了,我让他们回去了。下午3点多,我又沿着小河,到村北边的拍些冰雪小品,又经油坊居民点回返,拍了些山村风情,感到很有收获。所以,这天是我拍的最多、又最轻松的一天,所以感到最开心。
在村前小河,准备为村里的年轻人拍照
[#img_709982_no_0_Black#]
为他(她)们下午拍照后,我沿着小河向村北走去
[#img_709983_no_0_Black#]
傍晚,我在河边雪地上留下的足迹
[#img_709984_no_0_Black#]
第七天(1月11日):可遇不可求、抢到美景的一天

今天是我登上返程旅途的一天,早上起来一看,本来是一直晴朗的天空,今天满天的星际没有了,黑乎乎的一片。我很知足了,在这里的6天拍摄,天气一直那么好,要走了,天也阴了,这不是上天对我此行来的最大赐予吗?但在没有拍摄时间和机会的情况下,路上我却拍到了这几天以来最美的景色,真是我始料不到的,也是我最开心的!
最早上6点半,吃了房东为我送别准备的热腾腾的水饺,7点15分左右,他们全家把我送上了去克旗的班车。原计划到顺路的、大约30公里多远的红山子乡再住两天,拍拍那里的景色,主要是喜欢那里的蒙牛坝景色,既然天气阴了起来,就准备直接回程了,好在路过那里,在车上抓拍几张就可以了。因此,我就坐在副驾驶座上,以便路过蒙牛坝时随时抓拍。

7点20分左右,汽车启动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天太永和热情、好客的房东一家。汽车行驶在我已经很熟悉的山道上。这时,天气依然阴沉沉的,东方天际出堆满了厚厚的积云,看来,今天是什么也拍不到了。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在8点10多分钟到了蒙牛坝时,太阳突然从云层中完全露了出来,大地也突然亮堂起来,广阔的原野上布满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天空上漫天的黑云也变成了黑白红相间的彩云,这比前几天的万里无云的晴天还要好,真是难逢、难得、可遇不可求的光线啊!我急忙对狄师傅说,能否停一下,半分钟,我拍几张片子。他很支持我,在合适的位置停了下来。我隔着车窗玻璃就要拍。他说,你下车拍,到岗上去。我更高兴了,看着满车的旅客,我不好意思,说了声:“对不起,耽搁大家一会时间!”狄师傅说:“没事,你去拍吧!”我拿起D70和35-70的镜头,狄师傅也下了车,他先让我到公路左边坡上拍,我连拍了几张。回到公路上,他又让我到右边的山岗上去拍。我踏着厚厚的积雪,几乎上小跑着上了东边的山岗,但没有往最高、最佳的拍摄点去,到那里往返和拍摄要20分钟,我可不能那么干,车上还有几十名旅客呢!我跑出50米远的高坡处停下来,来不及精细构图和调整光圈,像机枪扫射一样一阵猛拍,就急忙上车了。
我很兴奋,浏览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如果自己带车来,再等10多分钟,太阳光线把谷底的原野都照亮,那就更好了,用120拍,肯定能出大片的。但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
去往克旗的乡间公路,在蒙牛坝停了来让我拍片
[#img_709985_no_0_Black#]
停在路边等我的班车,右边是司机-热情的狄师傅
[#img_709986_no_0_Black#]
11号的返程也是出乎意料的顺利,班车10点10分到了克旗,我原计划赶10点去赤峰的班车,可能赶不上了。狄师傅说,没事,我帮你堵。拉着满车的旅客,也不管他们在那里下车,在去赤峰的那辆车必须经过街道上慢慢地行驶,一直到县城北新客站,才找到了那辆已经刚启动要走的班车,售票员急忙下车,把车堵下,我上了去赤峰的班车。下午1点40分,赶到了赤峰,距发往大连的卧铺班车2点发车只要20分钟了,我也不出站了,直接上了去大连的直达班车,这时已经开始剪票了。(以前两次我都没有赶上下午2点去大连的班车,火车卧铺票肯定是买不到的,所以都在赤峰住一晚上),12日凌晨,我顺利回到了家。
此行我感触很深,最主要的是草原人的淳朴、热情、好客,无论是房东一家,还是班车司机以及那里的居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旅途没有遇到困难,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其次,是美好的天气(晴朗又无风)对我的恩赐。房东一再邀请我再来,我答应他们,在6月中旬那里漫山遍野金莲花盛开的春季还去,他们会在最好的拍摄时机用电话通知我。这就是草原人,中国最淳朴、最可交往、最可信赖的人!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