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柬埔寨的十个关键词:日出&日落,窟&寺及其他(二)

0 2005-12-29 14:36: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Keywords:keywords窟与寺

(这一节本来是重头,结果却写不下去,因为我发现很容易就写成了景点介绍,而这不是我的目的。所以,我想还是少说话,多上图吧。)

吴哥angkor——一词来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这个公元9世纪至15世纪高棉古国的首都,在经长达4个世纪的遗弃和湮没之后,在1858年由于法国探险家亨里·穆奥的偶然发现,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从曾经极度辉煌到曾经的极度颓败,直到再次发现时的举世震惊,这一切都为吴哥增添了无数的神秘色彩。

有人说“在没有吴哥的日子里,柬埔寨黯然失色”。吴哥到底是什么?有人回答说:“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朝代,吴哥是一座都城,吴哥是一群建筑,吴哥是一门艺术,吴哥是一方崇拜。” 吴哥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组散落宏伟的石头建筑群落,配合着精美绝伦的石刻浮雕。旅游手册上介绍说吴哥遗址的建筑艺术风格分为15种,简单看了一下发现主要有:Kulen Style, Preah Ko Style, Bakheng and Koh Ker Style, Pre Rup Style, Banteay Srei Style, Khleangs Style, Bahpuon Style, Angkor Wat Style, Bayon Style等等——其实这些所谓风格主要是以典型寺庙的名称来命名的。众多的寺庙组成了实体上的吴哥,而吴哥的精神世界也是通过这些惊人的建筑展示出来。走近它,穿行在其中,大概是感受吴哥最直接的方式。
吴哥窟(Angkor Wat)——伟大与光荣

千头万绪,关于吴哥窟,想说的、能说的实在太多了!历史、掌故、建筑、空间、情感,众多片断相互交错在一起,复杂的一时间竟有点没有头绪。事实上吴哥窟并不是一个中文概念的“窟”——在山石上开凿的洞穴,如云冈石窟之类。这个“Wat”主要指东南亚一带的佛寺、寺院,据说是由高棉语直接音译成为广东话而成的。吴哥窟(Ankor Wat)和其他众多的寺院共同构成了实体上的吴哥,而它本身成为高棉建筑经典艺术的最高峰,乃至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而出现在柬埔寨王国的国旗上。有趣的是吴哥窟本是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可到13世纪后期完成的时候,印度教已经衰落,它变成了佛教寺庙。
[#img_709305_no_0_Black#]


回廊与浮雕

[#img_709306_no_0_Black#]

关于吴哥窟的建造者是一个我总记不住名字的伟大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King Suryavarman Ⅱ),在主殿第一层的回廊浮雕上,可以多次看到这位勇猛的国王率领军队与敌人战斗以及凯旋的史诗般的画面。

这些浮雕全长800多米,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讲述着印度神话《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故事,也讲述人间帝王的丰功伟绩。浮雕显然出自不同雕塑家的手笔,讲故事的风格虽大同但也小异——有的采用浅浮雕的方式,主体人物比如伟大的帝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就被描绘的比较巨大,而其他的士兵、敌人则采用批量复制的方法,体量小而均质,突出主体的醒目位置,同时在均匀的节奏里也会有生动的变化,每个士兵的表情甚至都不相同,作者一丝不苟的描绘出战争的规模和残酷,从战争的发动、战争场面到凯旋,逐一娓娓道来,犹如一幅史诗般的画卷续续展开;有的则采用线描的方式,图面没有了那些复杂的热闹的场面,相对有些平淡,空白的地方描绘了很多花朵般的图案,借以填空。
西面的浮雕描绘的是非常著名的场景——搅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这一场景以更巨大结实的雕塑形象出现在吴哥城的四个城门外)。传说中,在须弥山西南有个大海,名叫乳海(Milk Sea),在海的中心有长生不死之药。该药由七头之蛇看护。修罗们和阿修罗们,在他们的父亲毗湿奴的召唤下,各自显示神通,希望能通过降伏七头蛇而得到不死之药。七头蛇力量大,身体长,而且有两条。于是修罗们负责一条,阿修罗们负责一条。他们每个人用双手拉住蛇,做拔河状,而毗湿奴则直接对蛇的头部发起进攻。在制服的过程中,乳海里不停地飞出各种动物,财宝和美女,小仙女Apasara就是这次搅拌的浪花中产生的。

关于修罗和阿修罗的故事倒是挺有意思的,不妨再多讲讲。人们一般把修罗称作为“天神”,是代表正义的 ,而阿修罗则是代表邪恶的。梵文中“阿”是否定冠词,阿修罗即非修罗的意思。阿修罗是修罗的哥哥,也是他的敌人。在浮雕中修罗被塑成白面小生的样子,长着一双的杏眼,而阿修罗则十分粗鲁,瞪着凶刹的圆眼。修罗和阿修罗一直是不对付的,他们唯一的合作就是这次惊世骇俗的搅拌乳海。这次行动也是由于修罗们独自对付不了,才约上阿修罗们的。作为回报他们说好得到的长生不老药双方平分,然而最终代表正义的修罗却欺骗了代表邪恶的阿修罗,独自占有了长生不老药。在这件事上,我对修罗很不满,这根本不是诚信的态度么。再看到浮雕中一个个修罗眯着杏眼,身子却没有张力,明显是出工不出力,而阿修罗们却个个虎目圆睁,全身肌肉贲张,全力以赴,心中倒是对憨直的阿修罗们有了不少好感。

这一侧的回廊与浮雕最适合清早欣赏的。步入其中游荡在一重重的廊道里,慢慢感受着雄伟与细腻。当温和的光线从柱间隔中洒射而入,大片灰黑的廊道一下沐浴在金光之中,好象原本就是金砂锻造一般,阴影与阳光,形成明显的对比,墙壁上丰腴结实的小仙女Apasara带着永恒的微笑,伸展出圆润的手臂,妸娜多姿。
[#img_709307_no_0_Black#]


当温和的光线从柱间隔中洒射而入

[#img_709308_no_0_Black#]
[#img_709309_no_0_Black#]

墙壁上丰腴结实的小仙女Apasara带着永恒的微笑,伸展出圆润的手臂,妸娜多姿

[#img_709310_no_0_Black#]


用身体丈量

吴哥窟的高度是人们用身体来丈量的,他的神圣也在攀爬中体现。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需要的是虔诚专一。吴哥窟的第三层主殿的台阶最为陡峭,几乎是垂直的(75-80度)。阶面只有15CM(只能放下半只脚),高度却有35CM,所有人只能手脚并用,象壁虎一样贴着台阶移动身体(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身轻似燕的僧侣们)。
[#img_709311_no_0_Black#]
初次匍匐向上几乎竖直的攀升,我非常谨慎小心,不敢有丝毫地懈怠。不过后来的几日,日日要如此上下数次,还需要不时照顾摄影器材,身体适应了这种攀登,成为每日的必修课,倒也练就了壁虎功,飞檐走壁不在话下。
[#img_709312_no_0_Black#]


奢侈的回笼觉
在吴哥总能够看到很多当地人,拖家带口的来朝拜。(整个吴哥遗址对柬埔寨人是全部免费开放的!这使我总想到前一段时间论证的关于北京的几个世遗点要提高门票的事情。)他们在上香、磕头的仪式结束之后往往并不急于离开,而是悠闲的找一个凉爽的地方,随意的躺卧,静静的任时间流失,与周围脚步匆匆的各国游客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我们只是过客。
[#img_709313_no_0_Black#]
尽管在吴哥还有许多的秘密、许多的激动我都还没有去发现,但是我还是作出了一个极其奢侈的决定——在吴哥窟除了睡觉什么都不干!清晨的日出结束以后,我和LEEL收好器材,再次走进这个伟大的寺院。

避开主干道吵杂的人群,我们在南侧的平台上找到一处理想位置。把身体放平以后,仰望天空,要不是视线里偶尔进入的那些独特的檐口,一时间也恍惚自己不知身在何处。随意翻看着一会小册子,早起的睏意慢慢袭来,于是身体和意识便都放松了……这大概是我这次旅行中最愉快也最昂贵的一觉吧,只可惜人在旅途中,总是象上了弦的发条,总也停不下来,总担心错过什么,往往错过的就是那份闲适和安详,这就是旅人的宿命。
[#img_709314_no_0_Black#]

巴戎寺(Bayon)
巴戎寺位于吴哥城的中心,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建造。那里以高棉的微笑著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我们两次都是在早晨来到这里,远远望去看到的是一大片呈青黑色、略显凌乱的尖峭石头,麻麻的不知所以。走至近前才发现每一个石头的上端都是一个呈微笑状的四面佛像,随着日光的照耀,慢慢呈现出来。这些谜样的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据说四面佛的每张脸都是国王JayavarmanVII的笑脸,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走在巴戎里,只要你一抬头,就会看见他们,或正面,或侧面。陡然置身于其间,我想每一个初次到来的游人都会被这铺天盖地的微笑所震撼。
[#img_709315_no_0_Black#]
我没有在日落时分到过巴戎,猜想那种场景应该是很诡异的——日光一点点剥落,即使同一张面孔的表情也会急剧的变化,还有关于蛇精变幻成女人和国王每日云雨的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有胆量呆在那里。
[#img_709316_no_0_Black#]

关于巴戎寺的修复是由日本人完成的,在景点旁边有一个小展室,陈列了很多关于修复的资料。粗粗的浏览了一下,大约涉及了9个专业,除历史、考古、建筑等还包括岩石、测量、修复等学科,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桌上还有按年份排列的册子,详细纪录每个阶段的工作进展。
[#img_709317_no_0_Black#]

[#img_709318_no_0_Black#]


班黛哥迪(Banteay Kdei)
相比吴哥窟的威严工整、宏伟壮丽,我很喜欢班黛哥迪的玲珑与精致,还有那份安静。班黛哥迪静静地座落在皇家浴池的旁边,我们待日出结束后就直接穿过小四面佛的门洞,进入了这个回廊型的院落,似迷宫般穿行。
这个其实是另一个方向的四面佛门洞,出口处的。

[#img_709319_no_0_Black#]

我们的脚步几乎和阳光一起向班黛哥迪的深处行进,清晨的寺院静悄悄的,草地上散发着露水的清香,七头蛇高昂的身躯。
[#img_709320_no_0_Black#]


班黛哥迪同吴哥窟不同,没有高度方向的伸展,只有一重又一重的院落和回廊。从一个门里看到重重叠叠地许多门,透过这些门,可以看到遥远的景致,仿佛时空隧道。一会昏暗、一会耀眼,光线就这样交替着。
[#img_709321_no_0_Black#]

这里的香火还挺旺的
[#img_709322_no_0_Black#]

[#img_709323_no_0_Black#]

其实这个寺院也是蔓陀罗式布局,但是中心的寺塔与四周的长廊部分已经坍塌,所以游客的路线大多是沿着中轴线行进,大有“不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img_709324_no_0_Black#]

遗憾班黛哥迪我只去了一次,一直很喜欢

[#img_709325_no_0_Black#]


圣剑寺(Preah Khan)
圣剑寺是Jayavarman Ⅶ修造用来祭祀父亲的“父庙”,虽然形式上和班黛哥迪的庭院深深很相像,但却显得霸气十足。这个地方也值得多多感受,一次是不够的(我的遗憾。)
[#img_709326_no_0_Black#]

献给父亲的圣剑寺是狭长的,层层叠叠的门框一道比一道矮,恭身偻腰,一次又一次显出对长者的敬意。
[#img_709327_no_0_Black#]

直起身子,只见两边门套复门套,深深复深深,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img_709328_no_0_Black#]

阴阳两界的迷惑

[#img_709329_no_0_Black#]
一侧的院落屹立着圆柱支撑双层楼,与主流吴哥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有一点雅典卫城的感觉。对它我很痴迷

[#img_709330_no_0_Black#]


女王宫(Banteay Srei)
女王宫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印度教庙宇,位置远离吴哥核心区,但却是游人必到之地。这里以浮雕精美而著称,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与庞大恢宏的其他寺院相比,参天古树簇拥下的女王宫显得格外的小,游人只能在很狭窄的地带活动,但无可比拟的“精致”成为它独到的魅力所在。
[#img_709331_no_0_Black#]
在女王宫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精心雕刻——兽头人身跪像、壁龛里的仙女、门楣上的花纹,复杂的叶形和几何图案随处可见。
[#img_709332_no_0_Black#]

石雕居然可以表现出木雕一般的精细程度,不得不让人赞叹高棉建筑艺术的美妙绝伦与高超

[#img_709333_no_0_Black#]


残骸
[#img_709334_no_0_Black#]
基座

[#img_709335_no_0_Black#]
小仙女Apasara ,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img_709336_no_0_Black#]


其他寺院:塔布笼寺(Ta Prohm)
我没有看过《古墓丽影》,据说那里有在塔布笼寺里打斗的精彩场面。这里高大的无花果树与寺院的岩石盘根错节的壮烈场面确实令人震撼。
[#img_709337_no_0_Black#]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彷佛是从敌人变成了情人,不可思议的结局。

[#img_709338_no_0_Black#]


比粒寺(Pre Rup)
它的功能简单的说应该是一个火葬场——为已逝国王举行火葬仪式的庙宇,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冲去骨灰的石槽。
[#img_709339_no_0_Black#]
我喜欢这里,是因为那份原始和粗旷。

[#img_709340_no_0_Black#]
其他寺院:豆蔻寺(Prasat Kravan)
一座红砖建造的寺院,精巧玲珑,从路边擦身而过的时候,总会被吸引住视线。夕阳时分,它会焕发出少女般的绯红, “豆蔻”这个中译名大约因此而来。关于这里还有一些故事,在后面的keyword里会提到。
[#img_709341_no_0_Black#]

未完待续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