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不只是布达拉宫与僧侣,魂牵梦绕西藏行(二)

0 2005-08-19 12:09: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八松错的湖心有个岛,藏民用木板做成浮桥,只连接一半到岛上,再用木板拼接成可以漂浮的长条,人站立其上,藏民拉住旁边的钢索,就可以把人送上浮桥。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全部做成浮桥。在浮桥上看水,呈现出醉人的绿色。
[#img_704828_no_0_Black#]

岛不大,却有不少大树,这一棵树被藏民视为神树,上面挂了不少哈达,据说运气好的人能在树叶中看到六字箴言。而另一棵树就更加奇特,松树上长有桃树的叶子。显然是两种树长到一块去了,这棵树叫“桃抱松”。令人惊奇的是,岛上还有一座寺,居然始建于唐朝末年,寺不大,被大树和花草环绕着,里面似乎也没有人。
[#img_704829_no_0_Black#]

在八松错湖心的这个小岛上,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宗教在西藏的影响是如何地深入到了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湖边挂满了五彩经幡和苯教的白色经幡,树被喻为神树,树上挂着许多哈达,岛的中心是个寺庙,而庙的对面青苔和小草掩映中的一块石头上则刻着六字箴言。六字箴言即我们熟知的“奥玛尼拜买訇”,大概是佛祖保佑的意思。石头上的刻字被涂成鲜艳的大红,衬托在翠绿之中,格外醒目。
[#img_704830_no_0_Black#]
林芝是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对口援建地区,在首府八一镇,许多建筑上都标有“广东援建”或“福建援建”字样,离八一镇不远的柏树公园就是由广东援建的。柏树公园内有许多树龄很长的高大柏树,其中一棵4、5人才能环抱的柏树居然有超过2600年的树龄,已然成为藏民心中的神树,树的周围及树冠上挂着不少哈达,以示对该树的敬意。
[#img_704831_no_0_Black#]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是苯教的主要特点。在苯教看来,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每一条河、甚至每棵树都是神的化身,都要用全部的虔诚来敬畏和崇拜,无形中成就了藏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后来佛教传入西藏与苯教结合产生了藏传佛教,也吸收了苯教崇拜自然的精神内涵。作为苯教的发源地,林芝地区保存非常完好的自然原生态对藏传佛教中保护自然的内核作了最为精辟的注脚。
[#img_704832_no_0_Black#]

在我们返回的路上,经过了阿沛家的一个庄园,没有进去,只在路边照了几张民居。在藏东和藏北,除了帐篷,这样的房子很常见。基本上都是两层,色彩艳丽,做工复杂讲究,一楼是牛和羊的住所,二楼住人,阳台上大都养着花,和广东那些千篇一律的农民房相比,藏民的房子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没有机会深入这些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的心灵世界,可通过这些房子,我们能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可能是不自觉的品位追求。
[#img_704833_no_0_Black#]

在工布江达县,我们吃了在西藏最贵的一餐饭,林芝产的一种鱼,每斤要180元,还有些绝无污染的菌类,好象还贵过深圳。因为是林芝特产,jason建议我们试一下,免的将来遗憾,同时也表示对司机强巴扎西的感谢。鱼是冷水鱼,非常好吃。西藏有许多川菜馆,条件就差些,也比内地价高,可总算饿不着肚子,至少走川藏、青藏是这样。
[#img_704834_no_0_Black#]

西藏的许多东西都是从内地运过来的,因路途遥远,价格都比较高,象93号汽油,西藏的价格是4.14元,没有见到97号,不知道西藏那么多好车是怎么过的。油贵,路费自然就贵,在西藏,租普通的车每公里3元,吉普车或进口的面包要4元,4500之类的车就要5、6元之多了,当然也看走的路线和季节,如果冬天去阿里,就算6元也不一定去。所以西藏旅游,路费是笔不小的开支。象我们这趟林芝之行,计1100公里,租辆考斯特就要5500元!而有些地方,考斯特根本去不了,只能租4500。西藏修路的水泥也都从内地运来,尽管成本高昂,可西藏的路却没有过路费一说。
[#img_704835_no_0_Black#]


从林芝回来,大家都感疲惫,决定在拉萨玩两天,也算休整。拉萨是个美丽的城市,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河从城南穿城而过,四周群山环抱,蓝天白云映照着整齐干净的街道和建筑,行人悠闲自得。拉萨恐怕是全国治安最好的城市,除了乞丐骚扰,你无需担心其他问题。

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却只有14万人口,只相当于我老家-----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县城的人口。所以,在拉萨,你不会有人多为患的挤迫感,这14万人口中,藏族占大多数,藏族几乎是百分之一百信教的,清晨和傍晚,能见到许多藏民沿着布达拉宫或大昭寺转圈,老人们多数拿着转经筒。人不多,车却不少,而且尽是好车,以4500为首的越野车居多。藏路难行,如果车不好,许多地方根本去不了。
[#img_704836_no_0_Black#]
到拉萨怎能不到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在以前的记忆中,布达拉雄伟峻奇,庄严而神秘,是遥远不可触及的神圣所在,而现在,它就矗立在我面前,映照在布达拉宫广场前绿色湖水和树木中的布搭拉宫首先给我的印象竟是一种柔美。
[#img_704837_no_0_Black#]

这次到西藏,我才知道布达拉宫并不是一座寺庙。布达拉宫之于拉萨,类似北京的故宫,都是权力的象征,是最高领导人处理政务、生活起居的地方,都规模庞大、气势如虹。所不同的是,由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布达拉宫还是西藏的宗教中心。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八世纪,中间因宗教纷争曾荒弃数百年,自公元十五世纪恢复建设,几乎不曾间断,致使规模不断扩大。据说,至今没有人能数清布达拉宫到底有多少间房(有一种说法是999间),也没有人能说清里面珍藏着多少宝藏,更没有谁能说清这些宝藏的价值。
[#img_704838_no_0_Black#]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错落有致,红白两色相互映衬,自有一种俯视天下的气魄。红色部分叫红宫,是达赖喇嘛处理政治宗教事务的地方;白色部分叫白宫,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同时还住着大量的官员、僧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从宫的后面来到入口,我立即被入口处的门楼和售票处所吸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藏式建筑,结构精美,色彩艳丽动人。尽管门票不菲,还是要通过限制入宫人数来进行保护,购买门票的时候还要登记身份证。
[#img_704839_no_0_Black#]

参观布达拉宫主要是参观红宫。宫内光线昏暗,曲折复杂,除议事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主要是供朝拜的佛像,以及珍藏的各种宝藏。布满墙壁的壁画、唐卡记述着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宗教内容,画功细腻精美。布达拉宫的宝藏价值连城,她们拥有宝物、文物、圣物三重意义,远非一般宝物可比。有人说,布达拉宫的宝藏值半个世界,如果包括这些宝藏在内的话,这说法也不算多夸张。就拿一尊达赖的灵塔来说,居然镶嵌了18888颗宝石,包括鸡蛋大的钻石、夜明珠和猫眼,其它珠宝颗颗也为稀世罕物,使用的黄金重达3721公斤。在一个佛殿,收藏着3000多尊佛像,各种材质的均有,大都历史久远。还有收藏的佛经、法器、数世达赖的遗物等不计其数。这些东西确实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img_704840_no_0_Black#]
在布达拉宫,有这样几个地方让我感触颇深:

在内地的佛教中,佛是看不见的,是远在天国的神仙,而西藏不仅有我们所知道的释迦摩尼、观音、文殊等菩萨,而且达赖、班禅都是佛的化身,比如说达赖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塑像是和菩萨并排而坐的。因此,在西藏,佛是能看见的,佛和藏民的距离很近,这恐怕也是藏传佛教能如此深入人心的一个原因。
[#img_704841_no_0_Black#]

再就是文成公主在西藏拥有崇高的地位,也被神话,塑成金像供朝拜。也难怪,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非常大,她带去了佛祖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和大量的经书,带去了中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藏医学,还带去了大量的种子 、书籍、工匠等,对西藏的农业、医学、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g_704842_no_0_Black#]

在内地,如果你去寺庙,放入功德箱的钱是不能再拿出来的,在西藏却可以找赎,布达拉宫里专门有换零钱的地方,你也可以放进去10块拿出9块来,普通藏民一般都放几毛钱,或干脆给酥油灯里添一勺酥油。许多藏民手里拿着用塑料袋装的一包酥油,用一勺勺的酥油表达他们对佛的敬意。
布达拉宫的壁画、唐卡精美非凡,最著名的是一幅记载着五世达赖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与顺治平起平坐的五世达赖受顺治的册封获得了西藏政教首脑的地位。还有一幅文成公主进藏图,其中记载了藏王松赞干布的使节接受唐皇帝考试的过程,文成公主进藏时受到欢迎的场面,甚至有当时长安城的示意图。
[#img_704843_no_0_Black#]

由布达拉宫可以了解不少西藏的历史。其实在清朝以前西藏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元代的西藏和中央政府也只是结盟的关系,直到五世达赖觐见清顺治皇帝受册封,西藏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世达赖在西藏也拥有崇高的地位,是对西藏、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img_704844_no_0_Black#]
在藏民的生活中,礼佛是高于生命的头等大事。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藏民其毕生的理想就是去布达拉宫、大昭寺朝拜一次,还不包括永远做不完的转山、转湖。2003年是藏历羊年,前往梅里雪山转山的藏民竟达10万人,其中不乏从青海去的,许多人就死在转山路上,包括年轻人。从青海一路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几千里之外的地方朝拜,其艰辛非我辈可以想象。这就是宗教的力量!许多藏民生活贫苦,可他们拿到政府救济的第一件事就是捐给寺庙。从西藏前往梅里雪山转山一次,要花掉他们两年的积蓄,许多人提前三年就开始准备,不能不令人惊叹!
[#img_704845_no_0_Black#]


从布达拉宫我们还能看出印度、尼泊尔对西藏的巨大影响。许多佛像、法器都来源于这两个国家,在文成公主远嫁之前,松赞干布就娶了一位尼泊尔的公主。实际上,由于地缘和文化原因,以前的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的联系要更加紧密,与中国的联系却是若即若离,甚至还一度成为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敌人。
[#img_704846_no_0_Black#]

强大的吐蕃国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即使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之后,吐蕃也没放弃侵犯中国的机会,乘唐王朝受安史之乱影响而自困时期甚至还攻占了首都长安。但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和本土宗教之间的斗争终于导致了吐蕃国的分裂瓦解,结束了长达数百年对中国的不断侵扰。曾经金戈铁马、彪悍勇猛的吐蕃人永远地匍匐在了佛的脚下,曾经无比强大、令中原汉人头痛不已的吐蕃国也永远地消失在浩浩历史之中,淡化成一个壮丽的传说。
[#img_704847_no_0_Black#]


藏民笃信宗教,不论贫穷与富贵,都生活的非常安详。西藏的朋友告诉我,和那些有点文化的藏民打交道,你会发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我们接触的非常有限的几个藏民,他们的脸上无不挂着灿烂的笑容,从中能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img_704848_no_0_Black#]
我在西藏碰到的唯一不和谐音是在布达拉宫广场遇到的三个僧人,据称是四川某某寺的,说着我听不大懂的汉语,实际上就是要钱,因想给他们拍照,被拐去了30个元,换回了一个用纸和线做的什么符。拍完照还不死心,拉着我不放,吓得我赶紧挣脱逃跑了。事后想想,他们恐怕根本就不是什么僧人。
[#img_704849_no_0_Black#]

在入口的地方,我们花50元请了位藏族导游,我们是她那天的第四批顾客了,一个多小时的解说,累得口干舌燥,后来也有些偷工减料,不过我们也很满意了,布达拉宫的内容太过繁复,讲的再多,我们也记不住多少。她的汉语说的不错哦!如果不请个导游,我们恐怕看的云里雾里,基本上就白去了。所以这50元是不能省的。
[#img_704850_no_0_Black#]

在宫顶拍了几张,我们就开始往下走,下来的路处于白宫部分,有段台阶很有味道,等到没有游客的时候拍了几张。
下了这些台阶,旁边有个小院子,我见到了此次西藏之行中最令我震撼的场面!
[#img_704851_no_0_Black#]


布达拉宫最下面的一排房子被挪作了商业用途,现在开始回收重建,我们经过的这个院子就正在维修。在院门口,听到里面传出歌声,初以为在搞什么活动,进得院子,看到有几间房子,光线昏暗,歌声就是从房子里传出来的。站在门口向里张望,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里面大约有三、四十个藏族青年在打阿嘎,唱着嘹亮、悠扬的藏族小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和着脚下的舞步,边舞边打,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男女分为两组,男的边歌边舞边打的时候,女的站着休息;女的边歌边舞边打的时候,男的站着休息,两三句一轮换。见我们在观看,他们也不以为意,似乎我们根本不存在。
[#img_704852_no_0_Black#]
阿嘎是西藏的特产,类似于粘土,里面含有石子,用木制的棒槌或类似西北打夯的工具不断敲打,边打边加水,直到土质坚硬、表面平整光滑,再加土再打,到一定厚度,就形成水磨石一样的一层,里面的石子变成装饰,用来做房子的地板和房顶,不惧雨雪,等雨雪侵蚀或磨损后再加土加水重新打过,就翻新了一遍。将阿嘎土打结实平整的劳动就叫打阿嘎。布达拉宫房间的地面、房顶都是用阿嘎土做的。在阳光下会反射出耀眼的土红色,是西藏土产的水磨石。
[#img_704853_no_0_Black#]

打阿嘎无疑是辛苦的,而我面前的这些人,居然在这样劳动!劳动在这里被创造性地变成了一种娱乐,一种享受!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的人,有多少人不把劳动看作一项负担?有多少人不通过减少劳动来提高自己的工作回报率?又有谁不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完全脱离劳动?况且是这样我们普遍认为简单枯燥的劳动?藏民们如此的劳动或者说工作态度究竟来源于什么?有什么样的背景呢?
[#img_704854_no_0_Black#]
听着这动听的歌声,看着这动人的场面,我沉浸在难以自禁的感动之中。可惜由于jason悄悄拍摄被一位汉族工头发现(进去的时候就被告知不能拍照拍摄),将我们赶了出来。直到今天,那些藏族青年的歌声仍然萦绕在我耳边,那张张灿烂的笑脸仍然在我眼前时时闪现。
[#img_704855_no_0_Black#]


就在第二天,在大昭寺,我又看到了藏民打阿嘎的场面,这次是在打房顶,全是女的,多是青年,仍然唱着动听的藏族歌谣,和着节奏,因为跪着,就没有舞蹈,没有前一天的场面令人震撼。看见我们,她们停了下来,示意我们不要拍照,但在我拍的时候,听到了一阵清脆的笑声。我们急着离开,就不再打搅她们。
[#img_704856_no_0_Black#]
来和西藏登山队的一位领导吃饭,他告诉我们,西藏人不只在打阿嘎的时候载歌载舞,在收割青稞的时候也这样,唱着歌,跟着歌的节奏挥舞镰刀,把收割青稞也变成了歌舞,不似在劳动,而似在参加一个盛大的歌舞演出。
他第一次见的时候也激动不已。生于北方的人都知道收割小麦是怎样艰辛的农活,我也亲见过南方农民在收割水稻时头顶烈日、躬身哈腰、挥汗如雨的场景,有谁会把它当作娱乐享受?印象中只有西北人在打土坯和打土墙的时候才喊些号子,歌声强健有力,更多地是在给自己鼓劲,不似这藏族歌谣轻快动听。我不知道藏民还在从事哪些劳动的时候如此,我想,只要有可能,他们会把所有的劳动变成歌舞,变成娱乐,变成一种享受吧!
[#img_704857_no_0_Black#]
很想把当时听到的歌谣带回来,可转遍了八角街,也有不少藏族的音乐碟卖,却没有这歌谣。朋友说应该有,但谁也没见过。希望将来能有一位西藏的王洛宾,将这些歌谣传唱到大江南北,绝对是人间天籁。
[#img_704858_no_0_Black#]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