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后期秘籍 > 正文

玩转你的数字暗房

0 2005-03-25 13:14: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一)暗影区、中间影调和高光区的选取技巧
一直想写一些Photoshop在摄影中的应用,却总是不知从何写起。前两天,又拿出《Photoshop3从入门到精通》翻看,想起当年学习Photoshop的时候,跟着书中的案例一步一步操作,让我感到Photoshop中最灵活的功能是局部影像的选取,并由此认为:就像学习摄影要先学会观察一样,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图正确地选取局部影像标志着你应用Photoshop是否入门。

与摄影及Photoshop使用的基础相比,"观察和选择"课程学习的自由度更大、发挥的空间也更大,是最简单却最难以掌握的技巧。大了说,它伴随你的一生,你无时无刻不在以某一种观察方式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评估你获得的信息,对你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并作出相应处理;小了说,摄影的构图就是一种观察和选择的技巧,Photoshop中对影像的选取也要用到它。就从"选择一幅照片的暗影区(S区)、中间影调(M区)和高亮区(H区)"开始吧。
一、SMH的定义和在直方图中的表现范围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分区曝光法中对影调区域的划分。安塞尔·亚当斯在他的分区曝光法中将影调分为11个区域,分别对应11个不同的曝光区。其中0到X区为全幅影调范围,I到IX区为有效影调范围,II到VIII为纹理影调范围。亚当斯把0到III区的影调值定义为低调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S区;中调值和高调值分别对应IV到VI区和VII到X区的影调,即M区和H区。

在计算机中用0到255来表示影调的范围,我们也可以将其平均分为11个区,影调平滑,层次分明。我们暂且称之为"理想分区"。我们曝光量每增加或减少一级,沉积在影像上的密度变化并不是一条直线。人们把反映感光材料(包括胶片)曝光特性的曲线叫做"HD曲线",用它来反映曝光量和影像密度之间的关系。但是"理想分区"并不能正确反映曝光量变化带来的影调变化,所以"理想分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以前,我做了一张Canon PowerShot G2的"曝光量与影调分布关系曲线"(图1-1),基本上可以大致反映11个曝光区和计算机中影调范围的对应关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得到S区的影调在0-64之间、M区的影调在64-192之间、H区的影调在192-255之间,这与Curves(曲线)工具中的1/4色调不谋而合。
图1-1
[#img_697901_no_0_Black#]
我们用下面的这张表格表达"影调分区与计算机中影调值的关系"(图1-2)。我把它做成了"桌面",省去了在笔记中查来查去的麻烦,便于在工作中参考。
图1-2
[#img_697902_no_0_Black#]
二、SMH的选取
SMH的选取并不困难,因为Photoshop中的Color Range工具提供了这样的功能。
图1-3
[#img_697903_no_0_Black#]
虽然Photoshop提供了选择SMH的功能,我们仍然要搞清楚它所选择的影调值范围,是不是象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一个小小的试验就可以帮助你获得这些数据。现在,请准备一直笔和一张纸,用来记录试验的数据。
[#img_697904_no_0_Black#]
你所获得的测试结果应该和我所获得的一样。
[#img_697905_no_0_Black#]
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用Color Range选取Shadows、Midtones和Highlights连续8次以后,影调范围就不再变化。这时候,Shadows和Highlights的影调范围与S区和H区接近,而Midtones的影调范围,即使只选取一次,也与M区相去甚远。还好在Photoshop的选择工具中有一项Similer的功能。Similer的参数设置可以通过设置Magic Wand(魔术棒)工具的参数获得。按下W键,在Tolerance选项中填入12,屏蔽其他选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宽容度为12的魔术棒。

接下来,我们打开SMHTest.psd(如果你已经把它关闭),按CTRL+D取消选择范围。选择Select,Color Range/Midtones选取影调范围。然后开始用宽容度为12的Similer连续进行12次操作(随着宽容度的变化,操作到极值的次数也会变化),来看看是什么结果: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值为67-191的影调范围。这是我们所希望的范围,与M区接近。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SMH的选择方法,但是如果在这样选择基础上对图像进行编辑,那么结果八成会令你很失望。你会看到生硬的边界和不协调的影调变化。所以,在进行编辑操作以前,我们还需要对SMH区分别进行羽化处理。

(二)羽化(Feather)
羽化是在所选区域的边缘和它所相邻的像素之间进行模糊处理。在。[#img_697906_no_0_Black#]以下选择工具(下图)中可以设置羽化参数。当然也可以圈定选择范围后,在菜单中的Select/Feather(Shift+F6或者Ctrl+Alt+D)对所选范围边缘进行羽化。一般来讲,图片越大,羽化的范围也应越大。羽化值可以从0到250,每羽化1个像素,你的选取范围就会扩大约5个像素,连续第二次羽化还会再增加大约2.5个像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计算所需羽化的范围了。
图2-1
[#img_697907_no_0_Black#]
[#img_697908_no_0_Black#]
对于羽化值到底可以精确到什么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多少价值,很多高手全凭感觉和经验,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讨。SMH的选择以后,羽化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不想看到生硬的边缘和不协调的色调变化。
图2-2
[#img_697909_no_0_Black#]
[#img_697910_no_0_Black#]
为了使用方便,建议你分别为S区、M区、H区的选择建立Action(动作)并设定快捷键。由于Photoshop 中,F5-F9用来显示和隐藏常用的几个面板,所以我一般不直接使用这4个键设置快捷方式。我习惯将S区选择设为F2、M区F3、H区F4。Action(动作)中的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3
[#img_697911_no_0_Black#]
图2-4
[#img_697912_no_0_Black#]
图2-5
[#img_697913_no_0_Black#]
(如果你懒得做这些Action,可以发个邮件向俺索取。嘿嘿。不过,要等到完善其它配套的Action才能发给你。

(三)Curves(曲线)工具
选择区域工作完成的时候,也是我们对影像进行调整的时候。如果你对Photoshop中眼花缭乱的功能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那么我建议你从Curves(曲线)工具开始,它可以使你精确把握影调的调整。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所探讨的SMH在直方图中的分布关系,那么一定记得64和192这两个数字,它们正是三个影调区划分的临界点:0-64是S区,即0-III区;64-192是M区,即IV-VI区;192-255则为H区,即VIII-X区。在Curves(曲线)工具中表现为两个1/4节点。
图3-1
[#img_697914_no_0_Black#]
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点对影像进行控制,包括压缩、扩张、反差、密度等等。当然,你也可以设置更多的节点对影像进行细微地控制。但是,在实践中太多的节点,操控起来反而会比较麻烦。一般情况下。1-4个节点就可以对影像进行很好的控制。如果你需要更细微的控制,我建议你使用"局部选择"与Curves工具相配合。
(四)影调的压缩与扩张
安塞尔·亚当斯当年是这样定义影调压缩和扩张的:通过延长显影来增加反差,叫影调扩张;通过减少显影来降低反差,叫影调压缩。虽然在电脑中我们不必再去摆弄药水、温度计、闹钟什么的,但是影调压缩与扩张的理论仍然实用有效。通俗地说,如果你拍的一幅照片,其影调在III-VI区之间,没有高光部分,那么你可以通过"影像扩张"来获得III到VIII区、甚至0到X区的影调;同样,如果想拍摄的景物光比太大,你也可以利用"影像压缩"获得更多层次的影调。
图4-1 原图
[#img_697915_no_0_Black#]
图4-2 影调扩张
[#img_697916_no_0_Black#]
图4-3 影调压缩
[#img_697917_no_0_Black#]
下图以64和192两个节点为例,说明在Curves工具中如何进行影调的压缩与扩张。(图4-4)
图4-4
[#img_697918_no_0_Black#]
除了对整个画面有效之外,影调的压缩与扩张对局部的调整更为精彩。在电脑中的操作也远比传统暗房中更快捷、方便、安全、可控。

(五)色彩的校正
影像色彩的偏差主要产生于输入、编辑和输出三个阶段。我们应当熟悉我们所使用的胶片和它的冲洗标准,我们应当了解从服务提供商那里拿回的胶片会是什么样子。抛开这些不说,当我们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或胶片录入设备把影像输入电脑的时候,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设备会怎样去影响一幅照片的色彩。

我们可以从设备的生产商那里获得这些特性数据。这些电子设备的光敏元件都很容易老化,这就需要经常更新它们的数据;而且不同的环境(比如温度、明暗等),对这些设备的色彩还原能力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找一套标准色板自己经常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也许会更实用一些。我们可以使用ICC文件对色彩进行管理,当然我们的ICC文件也需要及时地更新。影像的主要输出也大多集中在显示器、出版印刷、喷绘打印等媒介上。我们也可以用ICC进行管理。

Photoshop提供一套名为"Color Set"的工具用来管理输入和输出的色彩。当然,我们首先应当校准我们的显示器,然后再使用"Color Set"这个工具。剩下的事情,就是要我们去纠正在影调调整时产生的颜色变化。

使用Level(色阶)、Curves(曲线)、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AutoColor,以及Shadow/Highlight(8.0)这些工具调整影调的时候,都会对色调及饱和度产生影响。具体关系是:如果光强下降,则亮度降低、饱和度提高;如果光强增加,则亮度提高、饱和度下降。使用Curves工具提高图像亮度的时候,色调会向色轮上的黄、品、青三色靠拢;反之,则向色轮上的红、绿、蓝三色靠拢。使用Brightness/Contrast工具也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只有当提高图像亮度至亮度值超过100%时,或者降低图像亮度至饱和度值超过100%时,才回影响到色调。这时候饱和度(或亮度)值始终是100%,而调整会直接引起色调的变化。

色彩的另外一个变化是造成偏色。假设我们的输出设备已经调教完成,那么色偏可能来自于我们编辑图片的过程或者输入设备。纠正色偏,我们通常使用"中性灰",即影像中应当呈现"灰"颜色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Levels、Curves工具中的"中灰滴管儿"获取影响中"中灰"部分,也可以使用Channel Mixer(通道混合器)进行更精确的调整。
(六)叠印滤光镜和通道滤光镜的使用
采用带色图层叠印(Multiply 图层叠印模式)在影像上,达到模仿物理滤光镜的效果,我们称之为"叠印滤光镜";采用通道混合(Channel Mixer)控制分别红光、绿光、兰光滤过的比例,达到模仿或调整物理滤光镜效果的目的,我们称之为"通道滤光镜"。它们统称"数字滤光镜"。

熊猫摄影工作室(http://www.opanda.com/cn/index.html)提供了一套名为"Opanda PhotoFilter"的免费软件,可以模仿Cokin、Kodak、HOYA等滤光镜的效果。为了获得更好的操控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软件,获得那些滤光镜的数据(也许有些不太准确),然后制作成色块儿放到Photoshop的Swatches(样本)面板中。(图6-1)
[#img_697919_no_0_Black#]
图6-2(叠印滤光镜的效果)
[#img_697920_no_0_Black#]
通道滤光镜虽然控制起来更容易些,但是需要计算。以 Kodak 8#滤光镜为例,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图6-3
[#img_697921_no_0_Black#]
使用Kodak 8#滤光镜,红光的透过率约为98%(251/255*100%)、绿光的透过率约为97%(248/255*100%)、蓝光的透过率约为50%(128/255*100%)。这时候,我们打开Channel Mixer(通道混合器)对话框,按照以上数据,分别减少红色通道、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的混合比例。于是,得到一幅模仿Kodak 8#滤光镜的影像。它和叠印的效果几乎没有区别。
图6-4
[#img_697922_no_0_Black#]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混合比时,只能输入-200到+200之间的整数;叠印色彩的表示也是从0到255的整数,所以使用数字滤光镜去模仿物理滤光镜还是有些差别的。但是,实际应用中,谁又会去在乎这些细微的差别呢?使用滤光镜本身是为了增强影像的效果或者改变色温,数字滤光镜比物理滤光镜更加方便的控制和使用。尽管如此,学会这一节的技巧也并非毫无意义。习惯使用传统相机拍摄的人们,熟知传统滤光镜的性能和效果。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一节的技巧调整和控制传统的物理滤光镜,习惯于使用数码相机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一节去了解和掌握传统的物理滤光镜。

我们可以把叠印滤光镜当作"主滤光镜",通道滤光镜当作"辅助滤光镜",对主滤光镜进行微调。它们配合使用,就会让我们获得严谨而且心满意足的效果。另外,你一定注意到使用了数字滤光镜的影像显得比较暗,那是因为没有进行曝光补偿。在你使用物理滤光镜的时候,应当适当地增加曝光量,使用数字(模拟)滤光镜也是如此。
图6-5
[#img_697923_no_0_Black#]

(七)曝光补偿与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工具
俺想,很多人一定认为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工具是Photoshop中最没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这么一个最没出息的工具,在调整曝光上大显身手,这是我迄今看到的最简单有效的辅助工具。

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工具,以下简称"B/C工具",与Histogram(直方图)一起使用,就使得B/C工具中的两项参数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不过还有Histogram(直方图)的数据作为参考。俺们不要指望B/C工具可以为俺们纠正不正确的曝光,也不要指望用B/C工具去丰富影调的层次。如果是一幅曝光有问题的照片,一上来就用B/C工具调整,那么,结果也往往令俺们失望。B/C工具用到哪里呢?

上一节中,俺们提到了在Photoshop中使用数字滤光镜,结果由于通光量的下降,造成了影像密度下降、曝光略显不足。这个时候,俺们就可以拿出B/C工具,小试牛刀。首先,打开原图,调出Histogram(直方图)面板。在 Photoshop 8.0(CS)中,可以通过选择菜单"Windows->Histogram(窗口->直方图)"调出;在其以前的版本中则要通过选择菜单"Image->Histogram(图像->直方图)"获得,而且这些版本中的直方图不能总是浮在桌面上。因为直方图在编辑影像的过程中要经常用到,所以,如果俺们用的是8.0以前的版本,那么做一个调出直方图的Action(动作)并赋予快捷键才是上策。俺一般将快捷键设置为 Shift+F12。

调出直方图以后,俺们选用Luminosity(光强)通道,用笔和纸记录下Mean、Std Dev以及Median三个数值(图7-1)。Mean代表平均值,可以用它来衡量影像的平均密度;Std Dev代表标准偏差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27.05,可以用它来衡量反差;Median代表中间值,最小为0,最大为255。记录下这三个数值,放在手边容易够得着的地方,待一会儿,俺们就会用到他们。
图7-1
[#img_697924_no_0_Black#]
接下来,用俺们上一节讨论的方法给俺们的照片加上一块儿滤光镜,还是以Kodak 11为例吧。如果俺们用的是8.0以前的版本,就得再次调出Histogram(直方图)面板(图7-2)。记录下均值、标差和中间值三个数字,并且按照图上的公式,计算出B/C工具中亮度和反差的调整量。俺得到亮度值+30,反差值+20。
图7-2
[#img_697925_no_0_Black#]
然后,选择"Image(图像)->Adjustments(调整)->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调出B/C工具的对话框,分别输入刚刚计算出来的结果。第三次观察三个数据的变化。发现什么了?补偿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并不是很接近。

公式提供了一套基础数据,它避免俺们只凭借视觉感受盲目调整。俺们的补偿目标是更接近原始数据。公式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大幅度调整时会失效,就像互易律失效一样。所以,俺们还是要参考直方图中的数据进行进一步调整。在本例中,俺输入的亮度值为+28,反差值为+23。
图7-3
[#img_697926_no_0_Black#]
俺也想借此一节改变B/C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让这个不被人看得起的工具有些用武之地。尽管Curves(曲线)、Levels(色阶)工具功能更加强大和完善,但是在这些小地方操作起来不但显得过于繁琐,而且"凭感觉"的成分也比较多。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