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技法学院 > 行摄无限 > 正文

柏林禅寺行记

0 2005-03-28 17:33:00   蜂鸟网   作者: [原创]
正所谓茶禅一味,对于茶道有所了解的人多数都知道赵州和尚及"吃茶去"公案,这一典故发生于赵州柏林禅寺。因此,当我知晓这一公案时,就对柏林禅寺充满了神秘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临大师说法的地方去体会那里的意境。
说来也巧,2004年春节前,在一位好友的帮忙下,有幸与几位居士朋友同行,于春节那天前往柏林禅寺过年。
柏林禅寺的所在地河北赵县位于省会石家庄以南不远处,离北京大约有300多公里吧,一路都走高速公路,所以很快也就到了。下午三点多抵达目的地,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座暗红色的古寺庙,寺门是对称的,中间一扇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因为是大年三十,寺门正门已关,我们从另一个侧门进入。
进得寺门,只见寺内很是空旷,但到处都挂着彩灯,一片喜气。特别是沿着长廊挂的彩灯,极富意境,这大概印证了摄影构图中的重复之美:无论是什么事物,只要重复地连成一片,就是一道很好的风景线。很想立刻拿出相机来拍摄,只是觉得初来咋到,不便招摇。寺内建筑有许多都是木质的,显得很是古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久了,愈觉得木质建筑的珍贵,我喜欢古代建筑,更愿意长久生活于其中。彩灯是传统的圆形灯笼,而且是数只灯笼上下连在一起,与古时候的灯笼唯一不同的就是灯内不再用明火,而采用了现代的灯泡。
在客堂登记时,见到了明影法师。同行的几位居士朋友因为每年都会来此,因而与明影法师都比较熟悉,故人相见,自然分外亲切。明影法师还亲自将我们送到住处,待我们安顿之后,陪我们去见过代理住持明海法师。明海法师的住处位于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里,很难想象现在还保留着如此完整的古代建筑风格。明海和明影两位法师其实都很年轻,三十多岁的样子,都长得眉清目秀。明海法师与几位居士朋友也很熟悉,领我们到他的会客室坐。会客室布置得很是别致,正面墙壁上挂着某位书法家送给明海法师的字画。明海法师也被称为大和尚,我想应该是修行较高的人才会有这一称号的吧。
与明海法师的一席谈话使我对于佛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常常体会到佛教博大的包容性。明海法师不愧是大和尚,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指出解题的关键之处,不由得令我们心悦诚服。佛学的博大精深一方面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另一方面若是有高人指点,则能够更好地领悟。不久,该吃晚饭了,于是与明海及明影法师辞别,前往食堂。进去一看,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僧人和居士,堂内摆着约二三十张桌子,每张桌子能容十人就餐,粗略算下来也应有三百多人一起就餐,桌面上已经摆好了六七样菜。事后才知道,因为是春节,才会有这种聚餐的形式,平时都是吃罗汉菜,也就是所有的菜都放一起做好(有点象东北的乱炖),吃饭时一碗主食一碗菜。
因为是重大的节日,因此菜肴也有所表现。寺庙里只吃素食,所有的饭菜都不允许带荤味,甚至是炒菜的油也是如此,此外,也不吃葱和蒜。而此时的菜肴都以各种形式体现出一些"荤"味,当然仅仅是形式而已。有些菜若是不经别人告知,我还真无法相信竟然全是用素菜做成的"人造肉",那味道在我看来已经和真的肉味没什么区别了。
吃过晚饭出来,彩灯已经全部打开,红彤彤的非常惹眼,一片吉祥的气氛,与古寺交相辉映,也颇有几分神秘感。恨不得立刻将这美丽景色拍下来。从北京出发前曾经想过要带三角架来的,不过也是因为不想太招摇,就没带。现在想来真是后悔,拍这种夜景没有三角架很难有好的效果。

回到住处稍作休息便要前往参与寺里的晚课。晚课设在万佛楼。自进寺以来,由于要拜访各位法师,所以一直也没有机会参观寺内的建筑,对于万佛楼我也没什么了解,只以为是一座普通的寺庙建筑而已。然而万佛楼给我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终生难忘。夜色中,只记得万佛楼给我的印象是很高大的一座仿古阁楼,挂着四个大灯笼,红彤彤的如初升的太阳一般令人心里充满了暖意。远远地看见一楼的仿古窗棂中映出室内明亮而温暖的灯光。一进入大门,顿觉眼前一亮,猛然觉得进入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室内灯火通明,正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五座高大的镀金佛像,而紧贴在后面的墙上则满是镀金小佛像,它们被放置在依墙而建的木格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依然体现的是一种精致的重复之美。之所以称为万佛楼,是因为殿内供奉了一万多尊佛像。殿内显得非常空旷,以数根大柱子支撑着。向上看,可以看到非常精致的装饰画,有规律地排列着,数个未经彩绘的圆形部分则以木雕的方式形成另一种精美的装饰。从天花板上吊下来数个方形灯笼,使殿内多了几份古朴的气息。万佛楼共有三层,其中二层只留四周一小部分面积,用来放置与一层相同形式的小佛像,中间部分与下层打通,使阁楼更显空旷幽深。一层的地面上整齐地摆满了顶膜跪拜用的小方垫,全部用黄色布料包裹,上面绣有莲花图案。以大门为对称轴,分左右两边分别摆放。进来的僧侣与居士也都分别站立,似乎是男众与女众分开的排列,不过每个阵列都有寺里的僧人引导。
晚课在我看来有些类似于祈祷,至少年三十那天的晚课是如此。由一位至两位法师领唱,所有的僧侣与居士都跟着一起唱,具体内容我没听清楚,大概也不是以现代汉语方式来表现的,期间也有一段时间是顶膜跪拜,分批进行,先是左边的女众跪拜,之后是右边的男众。幸好几个月以前我在五台山拜佛时跟人学过如何顶膜跪拜,因而可以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行动。佛教的顶膜跪拜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磕头的过程中,手心是要向上翻的,即手掌在着地(垫)时先是掌心向下,尔后翻为掌心向上。我对于佛教的了解还比较有限,也没有象其他居士们那么信奉佛教,所以在整个晚课的过程中,我不可能做到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而是时不时地打量着殿内的建筑布局与精美雕刻。许多寺庙都不允许在殿内拍摄,所以我也没敢把相机带在身上,不过我想若是能够拍下当时的场面的话,一定非常有意义而且出来的片子一定会很有冲击力。晚课结束后,稍作休息便是普茶活动。据说现有的佛教除了藏传佛教(喇嘛教)以外,都是由南方向北方传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猜测南方的一些风俗习惯也会相应地影响到佛教的日常活动,普茶就是比较明显的一例。普茶是一种以宣讲佛法为主的交流活动。僧人和居士们围桌而坐,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听主讲人宣讲佛法,当然,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置身其中,我不由地想起了南方老家过年的习俗,春节那几天,中午和晚上都会有类似的茶会,主要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喝茶,吃点心和聊天。年三十晚上的普茶活动相对特殊一些,毕竟是一年结束和新一年开始的交替之时。通常是由住持来主持普茶活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最近这两年,年三十的普茶会都由明海法师来主持。柏林禅寺在2003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要数万佛楼的落成暨佛像开光。万佛楼是完全由民间信众集资建成的,其建筑之宏大,布局之讲究,装饰之精美,足以令每一个前往者为之震撼。明海法师认为,柏林禅寺的硬件建设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如何加强软件建设了。在某种程度上,年三十的普茶会也有些类似于联欢活动,通常都会要求僧人和居士们表演节目。有幸见到了一位曾经习武僧人的武术表演,也听到了一位精通民乐僧人演奏巴乌,那低沉而宛转的曲调,至今犹在耳畔。

年三十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在零点时撞钟。而在这之前,我们一行人还有幸跟着明影法师去佛学院坐了坐。在佛学院大厅内放着一樽木雕观音像,非常逼真,也是明影法师最为欣赏的一樽雕象。在一间休息室里,明影法师给我们泡铁观音,他不用紫砂壶,也不用小紫砂杯,而是用一次性纸杯,将洗过的茶叶直接放入每个人的纸杯中,然后再不断地加水。明影法师以为这么做主要是省事,以免人太多了,忙不过来。一行人中,除我以外,对于品茗都没什么讲究,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那样泡出来的铁观音,在我看来却是无法体现茶的本味。与明影法师交流,主要内容还是有关佛法,佛学和佛教。随行的一位居士认为,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不断地证明佛经所说内容正确性的过程,例如,佛经记载生命起源于海水的泡沫,再比如,佛教认为一杯水实际上包含了无数的生命。而另一位随行的非居士朋友却不以为然,于是两人激烈地争论了起来,实际上我也是对此心存疑惑。
不久,时间已经过了零点,新年的第一天到来了,我们决定去撞钟。寺里的钟楼与鼓楼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二楼放的是铜钟,三楼放的是一面大鼓。撞钟这样的活动我以前很少经历,记得在天坛曾经撞过一次,而新年来临之时撞钟则是第一次。来钟鼓楼撞钟的人还不少,主要是居士和附近的居民。每个人允许撞钟三次。钟很大,估计有一人多高,然而钟声却因人而异,这可能与每个人撞钟的手法有关。该我了,我先对铜钟行礼,然后以七分左右的力量撞钟,每次撞钟都是将撞钟用的杵先缓后急地撞向钟身上的撞击点(有一明显的标记),听到铜钟发出浑厚悠扬的声音,心中充满了喜悦,这应该是我感觉最良好的一次撞钟活动了。
三楼的大鼓却不允许敲击,只许观看。不过那面鼓也是够大的。从三楼的窗户向外看,可以看到附近的居民在放烟花,一片热闹的景象,煞是好看。回到住处,已经是凌晨一点了,然而我却意犹未尽,拿着相机继续在寺里逛。没有三角架,很难在黑夜里拍出好看的夜景,不过有总好过无,我决定还是拍一些,幸好我带的一款相机快门较为轻柔,使得我可以在较慢的快门下能够放心地拍。天气很冷,风又很大,露在外面的手很快就冻僵了。
按照寺庙的作息安排,僧人们通常早晨四点半就起床,五点做早课。因此我睡了没多久,就在睡梦中被叫醒。真无法想象僧人们如何能够每天坚持早起,不过一位居士朋友告诉我说,僧人们通常都在晚上九点半左右睡觉,早晨四点半起床,倒也可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早课的形式大致与昨晚的晚课差不多,不过由于是初一,有几位居士参与拈香活动,因此内容上有所增加。所谓拈香,大致是出于居士的请求,由寺庙的僧侣和居士共同进行的一种祈祷活动。那天早晨实际到场的拈香居士共有三人,都是与我随行的朋友,另有数位北京的居士只是将拈香所需费用寄了过来,而人并未亲自到场,但在主持僧人的唱词中都一一提及了他们的姓名和住址。由于有拈香活动,早课比晚课持续了更长的时间,早晨的气温很低,每个人大概都体会到了彻骨的寒冷。
吃过早饭,我们都决定好好睡觉,以调整身体状态。原本我还打算拍照的,不过寺内已经是人山人海,附近的居民已经纷纷来烧香祈祷了。加上是阴天,没有阳光,也就放弃了拍摄的念头,安心地休息去了。
一觉醒来,已近中午,窗外已经可以看到阳光了,准备吃过午饭就去拍照。然而寺内人依然很多。于是决定午休后再拍。只是我们都比较困倦,午休一直睡到下午三点多,窗外的阳光却不再,似乎天又转阴,可惜。同行的一位居士朋友带我们去寺里的书店看看,我挑了两本关于佛学的简单读本,希望借此能对佛学有更系统的了解。挑完书,我和另一位朋友决定去看赵州桥,而另外几位居士朋友决定去做下午课,于是兵分两路。
赵州桥曾经收录于小学课本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经典。因此,既然来到赵县,自然是要去看看它了。从柏林禅寺到赵州桥有一段距离,坐摩的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门票却颇贵,25块/人。以现代的眼光去看赵州桥,倒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有如此巧妙的设计,确实令人称奇。桥保存得较为完好,但据说近年曾经修缮过。为了保存该桥,已经在附近另建一桥,用作车辆与人的通行之道,而在两桥之间又建一座小栈桥,我猜测是专门供游人整体观看赵州桥用的。

在柏林禅寺通往赵州桥的路上,有一座经幢堪称全国之最,那就是赵州陀罗尼经幢,它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看很象石塔,以至于我们都认为是一座古代石塔。在从赵州桥返回柏林禅寺的路上,我们停下来仔细观看了这座经幢。资料表明,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故而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赵州陀罗经幢就呈八角形。这座经幢原本位于当时的开元寺内,后来开元寺被毁,但经幢得以保存,只是显得有些孤单。可惜的是,这座经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遭雷击,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主要是台基的莲花状石刻已经严重破坏。尽管如此,经幢其它地方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经文及各类精美雕刻。
返回柏林禅寺时,寺门已关,我们不得不从侧门入内,敲开门跟师傅说明情况,尽管我们说是寺内的住客,不过看到我背的相机,他还是有些怀疑。
吃过晚饭,我们一行人一起去拜访明憨法师,他对于书法有着较高的造诣。与明影和明海法师一样,明憨法师也同样年轻,只是略显削瘦。在他的书房,我们大开眼界。先是看了不少墨宝珍迹,后又看到一部刻于某种叶片上的经书,可惜是异国文字,我们都看不懂。而挂在壁上的两套画楹,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幅是用玉石拼成的,另一套是用红木刻成的,题材都是古代文人最为欣赏的几种植物,竹、梅、菊、松和柏等。明憨法师也给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用行楷成成的一幅碑文,我们看到的是他自己保存的拓片,确实写得非常好,不由地令人钦佩。
晚上的普茶会,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位习武僧人的精彩表演。可能因为此前的安排相对比较紧凑,所以直到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寺庙里所用的茶叶原来是红茶。以前在五台山,见过一位僧人喝的也是红茶,似乎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不过用大壶泡出来的茶汤总是不如人意。也难怪,要给二三百号人同时泡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决定初二一早回北京,因此吃完早饭,我们就向诸位法师辞行。先是在万佛楼西边的藏珍楼里向明影法师告别。而进入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阁楼,我却大吃一惊,原来里面非常宽敞,木质地板光亮得可以清楚地映出天花板上的灯光。而天花板上的灯光布局也是非常讲究,装饰也极为精致。大堂的四周排放着许多椅子,原来这就是僧人和居士们打坐的地方。正对大门的那面墙边有一个小台,估计是打坐时师傅们在上面活动用的。很可惜的是我们没时间再跟师傅们学习打坐了。在二楼,我们有幸看到了一樽由名贵木材雕刻的观音像,做工极为细致,整座雕像据称是用一根大树木雕成的,浑然一体,非常有气势。出了藏珍楼,我们决定再看一看万佛楼,去那里拜拜佛。这时候太阳初升,暖暖的阳光洒在万佛楼的廊柱上,很有一种祥和的意境。想着就要离开这种令人难忘的阁楼了,我希望能够留几张照片,于是征得殿内师傅的同意,赶紧拍了几张。
明憨法师正好今天外出,所以未能够向他辞行。在明海法师那里辞行时,他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些小礼物,用印有柏林禅寺万佛楼开光大典字样的红色纸袋装着。他希望我们有机会常来寺里,并建议我跟另一位非居士朋友有机会参加寺里每年组织的夏令营,更好地体会寺庙的生活。我其实也是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参加这种夏令营活动的。
随行的居士朋友们一一拜别各处的佛像,待到出发之时,发现阳光已经很是灿烂,照在万佛楼上,衬托出它的恢宏气势,可惜的是就要离开了,否则这样的天气应该可以拍出很好的片子。
第一次在寺庙里过年,对我来说确实也是非常难忘的,能够认识几位高僧,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是第一次来赵县,而这里的主要景点我都已经去看过,这也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感谢我的好友及数位居士朋友,让我有机会认识几位高僧,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对于佛学的理解又有新的提高。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